國債期貨市場重新開放
① 國債期貨給市場帶來什麼影響
一、交易門檻
債期貨的准入門檻,沿用了股指期貨的適當性制度原則,開戶門檻依舊為50萬元。但國債期貨設計交易保證金率為2%,一手為標的100萬元的國債,交易一手需要2萬元保證金。只需要兩萬元就可以交易品種,卻設置了高達50萬元的門檻,無疑將大多數中小投資者拒之於門外了。
點評:如果僅就此條就下結論說對A股沒影響或影響很小,顯然有失偏頗。因為畢竟明顯存在資金的分流。如果記得不錯,327國債期貨後緊接著就出現了5.18井噴行情。同時,本著公平的原則,放開開戶條件讓中小投資者參與也是可以預期的。
二、利率市場化的先導
國債期貨與利率市場化互為因果。因為國債期貨交易的就是資金價格。以5年期國債期貨標准合約100萬元而論,它交易的就是5年後這100萬元值多少錢。這個價格通過國債期貨買賣雙方而定,而它上下浮動的幅度,就將影響利率。目前,我們的利率由央行確定,國債期貨推出後就有可能由市場來確定。
點評:市場化的利率本身就是大勢所趨,但是,如果認為期貨推出就能利率市場化就未免太天真了。因為央行一樣可以進場交易,從而主導利率走勢。其實,美聯儲就是這樣乾的。
三、加快人民幣國際化
隨著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推廣,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功能加強,境外持有人民幣的政府和機構,購買和持有我國國債的需求日趨強烈,也需要運用國債期貨來管理持債風險。
點評:雞蛋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我們買了那麼多美債、歐債,難道其它政府沒有這方面的需求?況且,這個市場的交易量絕非當今國內任何一個市場可以比擬的,套現太容易了。
② 國債期貨的重新推出
寫最早國債期貨怎麼沒有的,國債時間,關金生等人入獄,這個網路查,一大堆資料
然後寫現在國債的意義,怎麼樣防範當年的風險,現在有限倉位的制度,一個賬號最多隻能開多少,可以避免風險,具體這里沒法說太多,去中金所網站查吧,這里只給個思路
③ 有誰知道,1992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最先開放了國債期貨交易。具體到底是哪一天
1992年12月2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首先向證券商自營推出了國債期貨交易。
④ 95年發生"3.27"國債期貨風波事件為什麼管金生會被捕
他被捕的官方理由是貪污受賄挪用公款,不是操縱市場,有的人(比如我)認為的理由是因為他觸及了財政部的利益,才會被張冠李戴的罪名批捕,他的錯誤只有地點,你懂吧。管金生想要與進行內幕交易的對手對抗,即使中途成功了最終沒有斗得過政策層面的力量,啷鐺入獄。是不是和孫悟空很像呢?反抗英雄最終被壓五指山下,悲情英雄。補充一下,據說327最終多頭賺了70多億,但中經開只賺到1億,剩下的錢都被誰賺走了呢?答案是老鼠。誰能當老鼠呢?答案是能知道財政部內幕並很有實力的人,你猜是誰?
⑤ 國債期貨交易的恢復國債期貨市場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必要性 l、國債期貨交易可以有效地管理利率風險,為我國國民經濟體系提供利率風險防範機制和工具。隨著市場化改革和放鬆金融管制的要求,90年代中期以來中央銀行加快了推動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利率風險呈現出逐步擴大的趨勢,市場主體對於利率風險管理及其工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而國債期貨正是利率風險管理地有效工具。
2、國債期貨交易能提升國債市場功能,促進國債市場發展,完善我國金融市場體系。首先,國債期貨交易能顯著地提高國債市場的流動性和透明度。流動性不足是困擾國債市場地深層次原因之一,嚴重製約了國債市場功能的發揮。其次,國債期貨交易有助於培育機構投資者和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這是因為:(1)培育機構投資者需要豐富的投資品種和相應的風險管理機製作為市場依據,恢復國債期貨交易可以為機構投資者增加新的投資品種,提供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降低機構投資者的交易成本,有利於組合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2)恢復國債期貨交易有利於減少市場操縱行為,形成比較公平的市場環境,真正體現「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原則。
3、開展國債期貨交易能為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最終實現創造條件。從上講,國債期貨交易要以利率市場化作為前提條件,但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又需要國債回購、期貨和期權市場作為配套的市場機制。由於國債利率是利率市場化的排頭兵,更需要國債期貨市場的起步和發展作為呼應。
4、恢復和發展國債期貨交易是完善期貨市場,發展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和參與國際金融競爭的現實需要。發展金融衍生產品有助於完善我國金融市場體系,提高國際競爭力,而恢復國債期貨交易可以作為我國發展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切人點。由於20世紀90年代初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積累了開展國債期貨交易的經驗和教訓,也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另外國債期貨與其他金融衍生品種相比風險較小,因此,可以把恢復和發展國債期貨交易作為發展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切人點。
(二)可行性 我國環境相對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時已經有了顯著變化,無論是在利率市場化還是在現貨市場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發展,也為當前恢復和發展國債期貨交易准備了條件。
1、利率市場化取得階段性進展,為國債期貨的恢復提供了現實依據。國債期貨是利率期貨的主要品種之一,利率的市場化和資金的流動性是國債期貨產生的重要條件。隨著我國市場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對利率的管制己越來越松,利率市場化必將成為必然趨勢。如我國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已經放開,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控制已經取消,國債回購市場交易規模不斷擴大,回購利率成為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利率形式。1996年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啟動,2000年實現外幣利率的市場化,其後又推出了利率市場化的三年步驟。這表明我國為適應新的形勢和經濟發展需要,開始朝利率市場化的方向大步邁進。由此可見,利率市場化和國債期貨的推出是相互作用,相互的,利率市場化為國債期貨的恢復提供了必要條件,國債期貨的恢復又為利率市場化提供了配套的保障機制。
2、快速發展的現貨市場為恢復和發展國債期貨市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首先,在國債的發行規模上,1997——2001年的國債發行量分別為2449.39億元、 3808.67億元、4014.5億元、4880億元和5004億元自1998年以來無記名式國債的發行完全停止,憑證式國債的發行比例相對下降,而可上市流通的記帳式國債的發行比例則大幅上升,市場流動性大幅提高。其次,國債期限結構更加完善。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1985年至1993年之間,是清一色的 2到5年期中期債券,1994年開始出現了近20%的1年期和少於1年期的債券,同時也有小部分超過6年期的債券,不過沒有出現10年以上的長期債券,1997年發行的國債中10年期債券約佔5.5%,而2002年以來國債包括了l、2、3、7、10、15和目前期限最長的30年期國債,在長短期限配搭上較以前分布更為「均勻」,使我國國債市場的收益率曲線更為完整,也為國債期貨提供了依據。
3、商品期貨交易的開展為我國推出金融衍生產品特別是恢復國債期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國債期貨作為金融期貨的一種與商品期貨交易具有很多共同點,如其價格載體都是現貨,其交易機制都是依賴於投資者對未來現貨市場價格的預期等,因而在恢復國債期貨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商品期貨交易一些成功的經驗,並有目的的避免一些在商品期貨交易中發生而且有可能在國債期貨交易中發生的。同樣商品期貨交易市場的規范和發展在交易場所、交易規則設計、交易監管等方面為國債期貨交易市場的重新建立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的經驗。
⑥ 中國的國債期貨何時出現,又何時消失。為什麼
1993年10月2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向社會公眾開放國債期貨交易,到1995年2月27日開始休市,並組織協議平倉,最後1995年5月18日,中國證監會經國務院同意,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
原因:
1. 國債現券的規模較小,而市場資金在保證金制度的杠桿作用下能夠無限增大,就在這種錢與券的比例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容易發生「逼空」現象。其中發生了令人震驚的「327」事件和「319」事件。
2. 未形成市場化的利率機制。
3. 交易所在國債期貨的管理上存在著漏洞。
4. 市場參與者風險意識淡薄。
5. 信息披露不規范。
⑦ 我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重新開放可以從「327」國債期貨風波中吸取哪些教訓
這一事件給人的教益極深:
(1)國家對期貨尤其是國債期貨市場監管仍不夠有力,沒有一個自動風險控制的電腦報警系統與機制。
(2)國家一些重大的經濟政策(如327貼息等)決定、公布太慢。如果一開始就明確,斷不會有如此多人在此低價上做空。這也無形中使空方產生錯覺。
(3)證交所沒有及時報警、限定緊急平倉的機制及電腦裝置,沒有對各公司持倉席位、借他人席位的監控審計手段,也沒有關於因政策變動引起價格巨變時的應急措施。
(4)空方各大中機構的一些同志對宏觀經濟不研究,對於因通脹引起的不斷上漲的貼補率預測,屢測屢錯。
(5)個別主力機構總想通過上海國債期貨市場的混合交收制度,通過做空,將1995年發行的「不保值」的所謂「垃圾國債」,硬塞給多方機構與散戶,達到發行新國債及自身盈利的目的。
⑧ 國債期貨交易規則是怎樣的
一、上市交易時間
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自2013年9月6日(星期五)起上市交易。
二、上市交易合約和掛盤基準價
5年期國債期貨首批上市合約為2013年12月(TF1312)、2014年3月(TF1403)和2014年6月(TF1406)。各合約掛盤基準價由交易所在合約上市交易前一交易日公布。
三、可交割國債和轉換因子
5年期國債期貨各合約的可交割國債和轉換因子由交易所在合約上市交易前公布。
四、交易保證金和漲跌停板幅度
為從嚴控制上市初期市場風險,5年期國債期貨各合約的交易保證金暫定為合約價值的3%,交割月份前一個月中旬的前一交易日結算時起,交易保證金暫定為合約價值的4%,交割月份前一個月下旬的前一交易日結算時起,交易保證金暫定為合約價值的5%。上市首日各合約的漲跌停板幅度為掛盤基準價的±4%。
五、相關費用
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的手續費標准暫定為每手3元,交割手續費標准為每手5元。交易所有權根據市場運行情況對手續費標准進行調整。
(8)國債期貨市場重新開放擴展閱讀
一、國債期貨市場和股票市場在基礎參與者、運行方式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國債期貨市場參與主體與現貨市場的參與主體密切相關,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以及其他專業機構投資者、法人投資者等類型投資者,與股票市場的參與主體有較大區別。另外,國債期貨專業性強、技術門檻較高,我國實施嚴格的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中小散戶參與有限。
二、國債期貨更適合機構投資者參與
從國債期貨的價格變動特點和產品風險屬性看,國債期貨價格波動率小,例如,近期市場5年期國債和7年期國債價格最大日波動幅度均遠低於2%。因此,更適合機構投資者參與。
三、國債期貨以國債現貨為基礎,其價格最終由現貨市場決定
影響股市因素較為復雜,既是經濟運行狀況的反映,同時也受到資金供求、投資者心理預期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國債期貨上市不會改變這些因素,因此也不會影響股市的政策預期和基本走勢。國際市場實證也表明,上市國債期貨對股市的正常運行和走勢影響不大。
四、國債期貨專業性強,波動小,上市初期參與者規模有限
從滬深300股指期貨市場實踐看,市場運行3年多時間,成交較為活躍,但市場存量保證金規模僅200億元左右;與股指期貨相比,國債期貨專業性強,波動小,上市初期參與者規模有限,機構投資者參與需要一個過程,保證金規模可能比股指期貨更低,不會明顯分流股市資金,更不會加劇貨幣市場資金緊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債期貨
⑨ 國債期貨市場為什麼崩盤
當時期貨市場不成熟,各項監管機制落後。
⑩ 國債期貨的期貨交易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2013年9月2日宣布,國債期貨上市前的各項准備工作已經就緒,首批三個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將於9月6日上市交易。
國債期貨是一種金融期貨,在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謂是中國金融期貨的先驅。中國的國債期貨交易試點開始於1992年,結束於1995年5月,歷時兩年半。
1992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最先開放了國債期貨交易。上交所共推出12個品種的國債期貨合約,只對機構投資者開放。但在國債期貨交易開放的近一年裡,交易並不活躍。從1992年12月28日至1993年10月,國債期貨成交金額只有5 000萬元。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對國債期貨合約進行了修訂,並向個人投資者開放國債期貨交易。1993年12月,原北京商品交易所推出國債期貨交易,成為中國第一家開展國債期貨交易的商品期貨交易所。隨後,原廣東聯合期貨交易所和武漢證券交易中心等地方證交中心也推出了國債期貨交易。
1994年第二季度開始,國債期貨交易逐漸趨於活躍,交易金額逐月遞增。1994年結束時,上交所的全年國債期貨交易總額達到1.9萬億元。1995年以後,國債期貨交易更加火爆,經常出現日交易量達到400億元的市況,而同期市場上流通的國債現券不到1 050億元。由於可供交割的國債現券數量遠小於國債期貨的交易規模,因此,市場上的投機氣氛越來越濃厚,風險也越來越大。
1995年2月,國債期貨市場上發生了著名的「327」違規操作事件,對市場造成了沉重的打擊。1995年2月25日,為規范整頓國債期貨市場,中國證監會和財政部聯合頒發了《國債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2月25日,中國證監會又向各個國債期貨交易場所發出了《關於加強國債期貨風險控制的緊急通知》,不僅提高了交易保證金比例,還將交易場所從原來的十幾個收縮到滬、深、漢、京四大市場。
一系列的清理整頓措施並未有效抑制市場投機氣氛,透支、超倉、內幕交易、惡意操縱等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國債期貨價格仍繼續狂漲,1995年5月再次發生惡性違規事件—「319」事件。
1995年5月17日下午,中國證監會發出通知,決定暫停國債期貨交易。各交易場所從5月18日起組織會員協議平倉;5月31日,全國十四個國債期貨交易場所全部平倉完畢,中國首次國債期貨交易試點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