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期貨貼吧
1. 怎樣做期貨交易,剛學求帶!
到春秋期貨 直播室,想學什麼都是很容易的事。
2. 327國債期貨中為什麼下午16點萬國證券下空單是違規的,下空單貌似沒錯吧
14:30之後的交易不算
當時沒有申銀萬國 是萬國證券和遼國發一夥的 他們在沒有保證金的情況下繼續開倉
3. 如何利用轉換因子選擇最便宜的債券進行交割
利用該債券全價除以該債券的轉換因子的商的數值進行比較,在所有能進行債券交割債券中,這個數值最低的一般就稱為最便宜債券交割債券。
4. 求10年美國國債即使圖表 只查看
我在查找在美國的外在中會有一個明確的顯示。
5. 求西方金融產品創新方面的資料~~~各種資料 背景 原因 種類 經驗XXXXXX都砸向我吧 中英文都可以~
1、競爭的加劇是創新主體的外在壓力。金融機構之間競爭的激烈化是促使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的外在壓力。
首先,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交易手段的出現,金融機構的交易成本不斷下降,如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技術的應用,產生了新的清算系統和支付制度,降低了清算和交易成本。在非銀行金融機構得以降低自己的交易成本的同時,迫使商業銀行通過金融創新在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
其次,由於金融市場的發展,儲蓄和投資形式發生了變化。這金融市場格局復然重新劃分,這種變化迫使那些市場不斷萎縮的金融機構進行兩方面的金融創新,一是對傳統的金融業務進行重新組合,以此在傳統業務領域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二是在積極開拓新的業務領域。比如說,60年代以前,商業銀行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存款、放貸和匯兌等傳統業務方面,市場比較穩定。而到70年代以後,隨著"脫媒"現象的出現,以及金融市場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顧客由了更大的選擇餘地,商業銀行的利潤開始下降。因此,商業銀行不得不在原有的活期存款、儲蓄存款的基礎上推出ATS服務、NOW帳戶等金融創新業務,並且將業務重心轉向國際業務等非傳統業務領域。
2、追逐利潤是創新主體的內在動力。通過金融創新來增加收益、獲取利潤是金融機構從事金融創新最普遍,最直接的動力。從金融創新的歷程來看,雖然金融創新的具體形式千差萬別,但是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降低風險,提高金融資產的流動性、增加盈利。作為微觀經濟實體的金融機構,有其自身的目標約束,比如說資本比例、目標增長率、流動資產比例以及管理能力等。只要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改變了這些約束,出現增加利潤的機會,金融機構就會去創新。比如說70年代末出現的票據發行便利(NIFs)、遠期利率協議(FRAs)、互換交易(SWAP)等金融創新業務就是由於金融監管當局要求銀行保持較高的資本金而出現的。
3、規避管制是創新主體逐利本性的外在表現。金融創新的目的是為了盈利,它通常會對金融體系的安全形成沖擊;而金融管制的目的是為了金融業的穩定與安全,它通常是以犧牲金融機構的效率為代價。嚴格的金融管制往往會限制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為了提高收益,金融機構必須盡量的逃避管制。所以金融機構追逐利潤的內在動機與規避管制是密切相關的。比如說,美國1933年《銀行法》中的Q條例規定了銀行存款利率的上限,70年代後,由於金融市場利率的上升,金融市場出現"脫媒"現象,造成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迅速減少,相應減少了其獲利機會。為了擺脫困境,金融機構一方面不斷對金融管理機構施加壓力,要求取消各種限制性規定,允許金融機構自主制定各種存款利率;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又想方設法繞開金融管制的限制,推出許多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務方式,如NOW(可轉讓支付命令帳戶)、ATS(自動轉帳服務)等,以轉變資金來源減少、盈利下降的局面。再比如說,50年代歐洲貨幣市場的誕生,這也是金融機構逃避西方國家的資本管制,將資本調到境外自由運用,取得相對較高的利潤。
4、市場變化與經濟發展是創新主體的需求刺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國家經濟迅速增長,金融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金融業本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此情況下,政府、企業和 個人提出質量更高,范圍更廣的新的金融服務需求,而這些需求構成了金融創新的強大動力。
4、1 金融市場變動對金融創新的需求刺激。金融市場形勢變化對金融創新的需求刺激是多方面的:首先,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的變化產生轉嫁利率風險、證券價格風險和匯率風險的創新需求。從貨幣市場的變化來看,70年代西方國家放鬆利率管制,並以貨幣供應量取代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後,貨幣市場利率多變,風險加大,出現了轉嫁利率風險的需求,因此,金融機構推出了利率期貨、利率互換等金融創新。從資本市場的變化來看,70年代後資本市場利率的上升和證券價格的多變,促進了國債期貨、股票指數期貨等金融創新。從外匯市場的變化來看,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完全解體,浮動匯率製取代了固定匯率制,外匯市場匯率多變,產生了轉移匯率風險的新需求。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S)為適應形勢的發展,將盛行一百多年的現代商品期貨的交易原理引進外匯交易,再全球率先推出外匯期貨這種創新交易品種。
其次,信貸市場的變化產生了轉移信用風險的創新需求。當代金融創新的進程中,信貸市場的變化對金融創新的促進影響最大者就是80年代初爆發的國際債務危機。1982年步伐了以拉美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拒付或拖延支付其所欠西方國家巨額的外債的危機。這場危機影響很大,有40多個國家捲入其中。危機引起了人們對債權銀行的信用可靠性的普遍懷疑,產生轉移信用風險的需求,從而促進了債務轉換、債務回購、資產出售、可轉讓貸款合同、金融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
最後,金融市場信貸需求的增長刺激了信用創造方面的創新需求。對單項信貸需求的增長和對總的信貸需求的增長也是產生信用創造的驅動力。信貸需求的增長首先來自於政府,例如,美國是西方國家中金融創新最為活躍的國家,巨額的財政赤字使得其對信貸市場的需求增加,由於政府發行的國債在市場上信譽極好,代替了其他借款者在傳統借款工具下取得的信貸供給,導致企業和個人等其他非政府部門的信貸需求削弱。由於企業和個人不願意從信貸市場被"擠出",他們設法尋求新的信貸工具以創造新的信用渠道,於是有了無息債券、垃圾債券、股權分享融資等形式的金融創新。
4、2經濟發展對金融創新的需求刺激。經濟發展對金融創新的需求刺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隨著經濟發展,個人的消費需求多樣化,要求金融機構提供更高效、快捷的服務,從而促進了電話銀行、電子銀行、信用卡、ATM等金融業務創新。二是政府通過金融市場籌資需求的增加。二戰後,西方國家普遍奉行凱恩斯的需求理論,通過金融市場發行政府債券滿足籌資需要,刺激了金融工具的創新。三是跨國公司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在海外直接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由於跨國公司原材料的采購與產品銷售通常分布於不同的國家,要求銀行提供跨越過國界的國家金融服務;另一方面,跨國公司投融資規模龐大,非傳統的單個銀行所那承受,其生產和投融資方面的需求導致了跨國銀行和銀團貸款等金融機構和業務的創新。
6. 2010年11月12日,股市為什麼大跌
誰也沒有想到,在貌似平靜的周末,一場官民網路站突然爆發。這場網路戰的起因是一場史無前例的驚天股市操縱案。目標是嚴懲或者包庇有後台有背景的犯罪份子。
當中國億萬股民沉浸在久違的大牛市行情時候,2010年10月26日開始,一場神不知鬼不覺的陰謀在策劃和行動中。大約20家券商在期貨市場開始起利用這波脆弱的牛市,大賺一筆的勾當。他們逆勢為而為,暗暗建立空單大倉。此時的股市已經是壓抑兩年的火山,一發不可收拾,兩市成交量屢屢突破創記錄的50000億元,按照量價規律,沒有人懷疑這是一個大牛市的開端。幾乎100%股民興高采烈。但是,也有不高興的。這些不高興的就是逐步建倉的股指期貨空單機構。
10月26日開始,股市成交量成直線上升,預示行情將向上突破。事實上,作為中國股民心目中最大的心理線是3000點大關。這個點位已經被反覆試探,到11月11日14:30分以3%漲幅強力突破。
屢屢上漲的股市造成股指期貨做空機構巨大虧損。11月合約於11月19日到期交割強行平倉。時間僅僅一周,如果此間股市不能大跌,他們將面臨10億元以上虧損,反之若出現大跌,他們將賺10億元以上。在大利大害面前,他們作出了選擇:利用資金優勢打壓股市,然後在期貨上交割獲利。
但是,這種行為是違法的。開始只是偷偷摸摸的干,單個的干。方法是每逢股指出現上漲沖動,那邊股指期貨就隨即來個向下大力拋單。事實上,自從股指期貨開通以後,絕大多數股民就一邊看股指期貨一邊操作自己股票,因為大家都認為股指期貨有「 發現價格」「預測價格」功能。於是,這種打壓屢屢奏效。但是效果不明顯。因為畢竟這個大牛市是史無前例巨大資金推動,而且目前股指點位處於歷史低位。這樣的打壓只是將股指打壓半個百分點,第二天開盤又跳上原位。這樣,這些機構只好重新開始打壓,尾市股市又跌一點點。股指出現歷史罕見的一個個小的「黑烏鴉」(高開低走小黑線)。
到11月11日,行情出現巨量突破,壓抑日久的股市像火山般爆發,整天走勢如日中天,下午收盤20分鍾左右已經上漲罕見的3%以上。按照長期規律,這種走勢如論如何也不會變臉。股市這樣走下去,意味著這些空單帶著做空機構10億元將化為灰燼。
於是,一場中國證券歷史上第一次聯合操縱案件發生了。當日收盤前15分鍾左右,2 0家券商在股指期貨上突然拋出大量賣單,10分鍾成交量達到平常時間的5倍。短短1 0分鍾,就把股指期貨打落4%,而滬深兩市看著股指期貨操盤的股民不知道發生什麼重大事件,於是先走為快,股市行情急轉直下,僅僅10分鍾兩市股指突然間暴跌2%~4%。
獲得初步成功後,他們信心大增,聯手再接再厲,一致加倉空單。歷史最丑惡的一幕在2010年11月12日星期五開始了。當日在無任何消息任何先兆情況下,股指期貨跳空開盤暴跌2%,接下來空單如疾風暴雨,導致兩市出現巨大恐慌。股指期貨一度盤中大跌達到8%以上。而滬深股指則跟跌到達5%~7%。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無原因暴跌。根據公開信息,股指期貨前20家機構全是凈空單,12月合約凈空單達到4000多手,兩月合約凈空單達到6000多手,扣除雙向持倉無效倉位,前20家機構的凈空單占整個股指期貨市場凈空單的45%,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融寡頭而創造了世界之最。當日這20家獲利至少6億元,而兩市股民損失達到5000億元以上。
但是,這種行為是違法的。中國現行法律規定這樣操縱市場最高可以判處極刑。
為躲避罪行,於是有人編造出各種各樣理由解釋這個大跌。理由主要有三:一是市場傳言調整印花稅,二是加印花稅,三是高盛的報告。但是這種解釋不堪一擊。因為誰都知道印花稅調整是極端措施,非到所有措施失效股市過熱才使用,現在不可能;而加息周期最少也是2個月,現在距離上次加息僅僅一個月,也不可能;高盛就不用說了,外國機構搞個報告能起多大作用。更讓人不可信的是,這次股指期貨打壓行動不是12日單獨行動,而是持續了數天的行動,特別是延續了11日下午尾盤的行動。手法相同,作案者也是一個。而這些傳言是12日才有的事情,今日傳言怎麼就影響到昨日的股市了?
於是,12日晚間一個正義帖子出現了。這篇題為「20家券商逆勢聯手做空 億萬股民損失5000億元,網路緊急呼籲救救2億股民要求下周一11月15股指期貨暫停交易一天」。
帖子在中國網路上不脛而走,股民看到帖子恍然大悟,一時間紛紛轉帖,評論。兩日點擊量達到數百萬之多。打開搜索引擎,只要輸入上述內容,就看見全版都是這些內容。股民一致認為,這是一個驚天大案,要求官方徹查嚴懲犯罪份子,並要求暫停股指期貨交易。
一方面,股民引用各種法律法規,提出要求,並紛紛轉帖紛紛發表評論;而另外一方面,採取劇烈刪帖,有的帖子不到一秒即被刪除。兩者對抗到14日已經成為白熱化。該內容的帖子和評論已經達到數十萬,點擊上百萬;而刪帖者防不勝防。開始只是在股票貼吧和論壇上發表,後來把帖子發表到所有的論壇貼吧,連什麼房產信息,婚介都有身影。不少人表態,周一一上班就要打電話找證監會。估計周一證監會電話會被打爆。
目前事態在繼續發展中,大戲剛剛開始,好鏡頭還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