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國債期貨
A. 新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第八部分
228、企業出資人權益確認糾紛
229、侵害企業出資人權益糾紛
230、企業公司制改造合同糾紛
231、企業股份合作制改造合同糾紛
232、企業債權轉股權合同糾紛
233、企業分立合同糾紛
234、企業租賃經營合同糾紛
235、企業出售合同糾紛
236、掛靠經營合同糾紛
237、企業兼並合同糾紛
238、聯營合同糾紛
239、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糾紛
(1)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糾紛
(2)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糾紛
(3)外商獨資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糾紛
(4)鄉鎮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糾紛
240、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糾紛
241、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糾紛 242、股東資格確認糾紛
243、股東名冊記載糾紛
244、請求變更公司登記糾紛
245、股東出資糾紛
246、新增資本認購糾紛
247、股東知情權糾紛
248、請求公司收購股份糾紛
249、股權轉讓糾紛
250、公司決議糾紛
(1)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
(2)公司決議撤銷糾紛
251、公司設立糾紛
252、公司證照返還糾紛
253、發起人責任糾紛
254、公司盈餘分配糾紛
255、損害股東利益責任糾紛
256、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
257、股東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責任糾紛
258、公司關聯交易損害責任糾紛
259、公司合並糾紛
260、公司分立糾紛
261、公司減資糾紛
262、公司增資糾紛
263、公司解散糾紛
264、申請公司清算
265、清算責任糾紛
266、上市公司收購糾紛 267、入伙糾紛
268、退夥糾紛
269、合夥企業財產份額轉讓糾紛 270、申請破產清算
271、申請破產重整
272、申請破產和解
273、請求撤銷個別清償行為糾紛
274、請求確認債務人行為無效糾紛
275、對外追收債權糾紛
276、追收未繳出資糾紛
277、追收抽逃出資糾紛
278、追收非正常收入糾紛
279、破產債權確認糾紛
(1)職工破產債權確認糾紛
(2)普通破產債權確認糾紛
280、取回權糾紛
(1)一般取回權糾紛
(2)出賣人取回權糾紛
281、破產抵銷權糾紛
282、別除權糾紛
283、破產撤銷權糾紛
284、損害債務人利益賠償糾紛
285、管理人責任糾紛 286、證券權利確認糾紛
(1)股票權利確認糾紛
(2)公司債券權利確認糾紛
(3)國債權利確認糾紛
(4)證券投資基金權利確認糾紛
287、證券交易合同糾紛
(1)股票交易糾紛
(2)公司債券交易糾紛
(3)國債交易糾紛
(4)證券投資基金交易糾紛
288、金融衍生品種交易糾紛
289、證券承銷合同糾紛
(1)證券代銷合同糾紛
(2)證券包銷合同糾紛
290、證券投資咨詢糾紛
291、證券資信評級服務合同糾紛
292、證券回購合同糾紛
(1)股票回購合同糾紛
(2)國債回購合同糾紛
(3)公司債券回購合同糾紛
(4)證券投資基金回購合同糾紛
(5)質押式證券回購糾紛
293、證券上市合同糾紛
294、證券交易代理合同糾紛
295、證券上市保薦合同糾紛
296、證券發行糾紛
(1)證券認購糾紛
(2)證券發行失敗糾紛
297、證券返還糾紛
298、證券欺詐責任糾紛
(1)證券內幕交易責任糾紛
(2)操縱證券交易市場責任糾紛
(3)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
(4)欺詐客戶責任糾紛
299、證券託管糾紛
300、證券登記、存管、結算糾紛
301、融資融券交易糾紛
302、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糾紛 303、期貨經紀合同糾紛
304、期貨透支交易糾紛
305、期貨強行平倉糾紛
306、期貨實物交割糾紛
307、期貨保證合約糾紛
308、期貨交易代理合同糾紛
309、侵佔期貨交易保證金糾紛
310、期貨欺詐責任糾紛
311、操縱期貨交易市場責任糾紛
312、期貨內幕交易責任糾紛
313、期貨虛假信息責任糾紛 314、民事信託糾紛
315、營業信託糾紛
316、公益信託糾紛 317、財產保險合同糾紛
(1)財產損失保險合同糾紛
(2)責任保險合同糾紛
(3)信用保險合同糾紛
(4)保證保險合同糾紛
(5)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糾紛
318、人身保險合同糾紛
(1)人壽保險合同糾紛
(2)意外傷害保險合同糾紛
(3)健康保險合同糾紛
319、再保險合同糾紛
320、保險經紀合同糾紛
321、保險代理合同糾紛
322、進出口信用保險合同糾紛
323、保險費糾紛 324、票據付款請求權糾紛
325、票據追索權糾紛
326、票據交付請求權糾紛
327、票據返還請求權糾紛
328、票據損害責任糾紛
329、票據利益返還請求權糾紛
330、匯票回單簽發請求權糾紛
331、票據保證糾紛
332、確認票據無效糾紛
333、票據代理糾紛
334、票據回購糾紛 335、委託開立信用證糾紛
336、信用證開證糾紛
337、信用證議付糾紛
338、信用證欺詐糾紛
339、信用證融資糾紛
340、信用證轉讓糾紛
B. 求挪威斯特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理論案例答案
挪威斯特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理論案例
一、背景情況
1997年初,挪威斯特公司正慶祝公司有史以來凈利潤首次突破10億美元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成績。公司1996年的凈利潤為11.54億美元,年末總增產為800億美元(見圖示1和圖示2)。公司是美國第12大銀行持股公司,雇員人數超過53000人,股票的市場價值超過160億美元。該公司引以為榮的 是它有30449個營業網點(雇員們稱之為「商店」),分布於全美50個州。該公司由3個下屬公司組成:挪威斯特銀行,在16個州設有營業網點;挪威斯特抵押貸款公司,號稱在美國沒15筆抵押貸款中有一筆是其發放的;挪威斯特財務公司,客戶達到360萬人的消費信貸公司。
資金結構
挪威斯特屬下的三家企業為公司提供多種多樣的 盈利性資產,包括380億美元的貸款和租賃凈額(圖示1)。公司資產中的相當一部分是消費信貸,包括分期付款,銷售款融資合約和信用卡貸款。挪威斯特還擁有大量的抵押貸款服務權利。另外公司還有多種多樣的商業信貸,設在城外的小型營業網點積極從事小企業信貸,小型企業管理局貸款(政府擔保),較大規模的營業網點通常為中等規模的企業融資。另外專門從事資產抵押商業信貸和設備租賃的附屬機構有助於豐富公司的貸款組合。另外公司還持有將近190億美元的證券投資,這樣公司可自由利用一些證券來調整資產和負債頭寸。
挪威斯特公司受益於一個穩定的籌資基礎。由於公司有一個由零售信託和眾多小的經營場所組成的銷售網路,因而公司總資金的58%是由核心存款組成,包括活期存款,普通儲蓄和NOW帳戶存款,貨幣市場支票和消費者儲蓄憑證。根據行業平均水平,該公司核心存款所佔的比例非常高。核心存款是高度穩定,成本又低的資金來源。隨著市場利率的上升,核心存款利率的上升較為滯後後,即便提高利率,也提得較慢。短期借款,由聯邦基金拆借,回購協議,私人協議融資和由挪威斯特抵押公司和 財務公司放行的商業票據所組成,它占總資金的11.6%。其他資金來源包括約4%的購買性存款——金額大於100000美元的存單和國外存款,18.5%的長期債務和適度的權益資金(大部分為未分配利潤)。
利率敏感性
1997年利率的波動方向十分不明朗,1996年整年利率水平變化不大,盡管年底的時候市場專家開始關注儲蓄的意圖。一些人則認為聯儲很快就要提高利率以對付即將來臨的通貨膨脹壓力。1997年初始,很明顯第一季度就有了要提高利率的呼聲。挪威斯特的財務執行官解釋了公司的增產負債管理系統是怎樣管理利率敏感性風險的。[17]
資產和負債的管理
資產與負債管理的目標是管理資產負債表的結構以便於得到最令人滿意的利率敏感性風險和流動性組合。管理流程的中心點是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ALCO),這個委員會商議達成控制投資,籌資,表外承諾,總利率敏感性風險和流動性的 決議,並監督其執行情況。這些政策形成了公司和分支機構資產負債管理流程的基本框架。該公司風險控製得較好,各項指標都處於政策規定的限度范圍內。
利率敏感性風險的定義
利率敏感性風險是指未來利率變化引致凈利率利息收入或公司資產負債表凈市場價值減少的風險。在金融服務產業中定義利率風險的兩種基本方式通常指的是會計角度和經濟角度,通常綜合這兩種方式的定義可能比單獨從一個角度進行的定義更能全面描述利率風險。
會計角度側重於一個具體的時間架構中凈收入變化的風險,利率重新設定時間安排的差異(重新定價風險或缺口風險)和市場利率變化的差異(基差風險)決定了對應利率變化的凈收入風險。
經濟角度側重於公司資產負債表市場價值的風險,凈市場價值指的是所有者權益的市場價值。所有者權益的市場價值對利率變化的敏感性反映了機構短期頭寸和長期收益趨勢所固有的利率風險。從經濟角度評估利率風險側重於由於各種期限之間的不匹配而產生的凈值風險。
利率風險的衡量
從會計的角度來說傳統的衡量利率風險的方法是採取缺口報告的形式,缺口報告描述了在既定期限內資產和負債重新定價的不同。盡管它提供了一個粗略衡量利率風險的 方法,但它只提供一個靜態(例如在某一時點上)的衡量方法,並且它未考慮基差風險或那些未隨利率變動而發生對稱或比例變動的風險。
公司通常運用一個模擬模型作為衡量收益風險的主要方法。模擬模型,由於具有動態特性,因而可以捕捉未來資產負債表變動趨勢,利率變動的不同模式和利率之間變動的關系(基差風險)這些影響凈收入的信息。另外由於它考慮了 利率上限和下限期權,並考慮了作為利率函數的提前償付率的這些因素,因而它還反映了嵌入式期權風險所產生的影響。模擬模型通常用於計算與公司設置的收益變動幅度想對應的 1年和3年期缺口規模,這種收益的變動通常是由利率變動所引起的。
從經濟角度來衡量利率風險的方法相應地伴隨著一個市場估值法模型,每種資產和負債的 市場價值通過加總該項資產或負債產生的所有現金流量的現值來 計算。在計算現值時,用於貼現現金流的市場利率應盡可能反映給定的資產或負債的特徵。
利率風險的管理
當前的大多數模擬模型都根據不同的利率情況來預測凈收入。一個最普遍的情況是短期利率保持不變,但長期利率保持不變,但長期利率略有增長,這種情況被作為與其他利率變動情況相比較的基礎情況。如果短期利率在將來的12個月內比基礎情況中的短期利率上升了200bps,同時長期利率只略有增長,結果是凈收入相對於基礎情況將減少約4000萬美元。如果短期利率在12個月內比基礎情況下的短期利率下降了200bps,結果是凈收入增加約6300萬美元。這種分析還考慮了給資產負債表中項目進行套期保值的衍生產品的影響,也考慮了利率對抵押貸款和抵押支持債券提前償付速度的影響。然而在這種利率情況下。凈收入中還未考慮抵押服務權利資本化價值變化的影響。
市場估值法模型(market valuation model) 用於衡量所有者權益的市場價值對利率寬幅波動的敏感性。給市場價值風險建模在金融服務行業內被廣泛運用,包括設立建模程序,政策限度的設定和數學結果的 解釋說明。
利率敏感性的變動
圖示3給出該公司1996年12月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一年內的累計缺口為(3317)百萬美元,或為總資產的(4.2%)。相比較而言,1995年12月的一年期缺口為(2762)百萬美元,或為總資產的(3.8%)。1996年12月3年內的累積缺口為(990)百萬美元,或為總資產的(1.2%),相比而言這些數值在1995年12月分別為(1603)百萬美元和(2.2%)。以百分比表示的缺口數值變化相對較小是由於1年內資產負債表中有許多可以相互抵消的變化,包括投資組合和活期存款的增加。當前的利率敏感性頭寸使得該公司的收益較易受利率上升的影響,但對利率下降較為中性。
除用於調整資產負債的價格和結構之外,公司還利用表外衍生金融工具來管理利率風險。該公司主要運用利率互換,利率上限和下限期貨合約和期權作為管理整體風險活動的一部分,某些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人為改變受保值的基礎資產和負債的定價或其他特徵。該公司主要運用利率互換來為某些固定利率債務和某些存款類負債進行避險,並且將這些資金來源轉換成浮動利率的資金來源。利率下限期權,期貨合約和期貨合約期權主要用於公司抵押貸款服務權利的避險,利率下限期權可以保證在利率低於預定水平時,公司可以收到以利率下限計算的償付額。利率下限期權和期貨合約中未實現的收益(損失)可以近似地確定抵押貸款服務權利的公平價值,這樣由於低利率導致提前償付水平的提高,銀行失去未來服務收入的一部分,但這部分損失將被未實現的收益抵消。
公司從管理利率風險的表外衍生金融工具中得到的凈現金流量使1996年的凈利息收入增加了約5690萬美元,相比而言1995年增加了710萬美元,1994年增加了1230萬美元。這使得1996年的凈利息邊際值增加了9 bps,相比而言1995年只增加了1bps,1994年只增加了2bps.基於1996年12月31日的利率水平,預計公司為抵押貸款服務權利的資本價值進行保值的 衍生金融工具——包括的利率互換和下限期權,未來產生的相關凈現金流量在1997年約為7400萬美元,1998年約為5500萬美元,1999年約為5200萬美元,2000年約為3200萬美元,2001年約為2300萬美元,其後總共約有5900萬美元。
二、思考題
1. 討論依賴利率敏感性缺口來分析利率風險方法的局限性,就如本案例所暗示的,給資產和負債進行分類的方法是根據某些重新定價事件來分類(到期,根據市場利率的變化進行的調整,一部分本金的分期償還,預計的某些資產的提前償付和負債在到期前被贖回)。你將引用哪些因素來說明利率敏感性缺口報告在衡量利率風險精確度方面的局限性和與創立缺口報告的方法論相關的局限性?
2. 假定利率總水平立即上升1%,並能維持這一水平,基於對圖示3的分析,討論一下怎樣運用利率敏感性缺口的信息去估計利率上升對挪威斯特公司收益的影響。
3. 用你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挪威斯特公司確定會計風險和經濟風險的方法及兩者間的區別。
4. 你認為在收益模擬模型中有什麼現實的困難?為什麼它是衡量利率風險時優先選擇的方法?
5. 你認為挪威斯特公司在創建一個可靠的市場價值模型時將面臨什麼困難?
6. 假定挪威斯特公司認為1997年利率將大幅上升,並估計收益將會下降。討論一下挪威斯特公司可以採取的減少收益下降規模的可行步驟。描述一下該公司可以採取的資產負債表內措施和 表外措施。
圖示1 挪威斯特公司及分支機構的合並資產負債表
除了股票數,其餘數據的單位統一為百萬美元
12月31日 1996年 1995年
資產
現金和存放同業 4856.6 4320.3
存於同業銀行的有息存款 1237.9 29.4
售出的聯邦基金和再出售協議 1276.8 596.8
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總額 7371.3 4946.5
交易帳戶中的證券 186.5 150. 6
用於投資的證券
(1996年的公允價格為745.2美元,1995年的公允價格為795.8美元) 712.2 760.5
待售的投資和抵押支持證券 16247.1 15243.0
證券投資總額 16959.3 16003.5
待售的貸款 2827.6 3343.9
待售的抵押貸款 6339.0 6514.5
貸款和租賃,扣除未實現的折扣金額 39381.0 3 6153.1
貸款損失准備金 (1040.8) (917.2)
貸款和租賃凈額 38340.2 35235.9
經營場地和設備凈值 1200.9 1034.1
抵押貸款服務權利凈值 2648.5 1226.7
應收利息和其他資產 4302.1 3678.7
總資產 80175.4 72134.4
負債和股東權益
存款
無息存款 14296.3 11623.9
有息存款 35833.9 30404.9
存款總額 50130.2 42028.8
短期借款 7572.6 8527.2
應計費用和其他負債 3326.2 2589.5
長期負債 13082.2 13676.8
負債總額 74111.2 66822.3
優先股 249.8 341.2
員工持股制度下未兌換的股份數額 (61.0) (38.9)
優先股總額 188.8 302.3
普通股,面值1美元,1996年和1995年發行在外的股本分別為 3755333 625 和358332153 625.9 597.2
公積金 948.6 734.2
未分配利潤 4248.2 3496.3
待售證券中未實現的凈收益 303.5 327.1
從員工持股計劃中應收回的票據 (11.1) (13.3)
庫存股票——1996年和1995年分別為6830919和5571696 (233.3) (125.9)
外匯折算差額 (6.4) (5.8)
普通股股東權益總額 5875.4 5009.8
股東權益總額 6064.2 5312.1
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總額 80175.4 72134.4
圖示2 挪威斯特公司及分支機構的合並損益表
除了股票數,其餘數據的單位統一為百萬美元
12月31日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利息收入
貸款和租賃利息 4301.5 3955.8 3071.2
證券投資的利息 36.2 83.8 71.5
待售投資和抵押支持證券的利息 1170.1 1065.3 835.9
待售貸款的利息 254.3 195.7 111.4
待售抵押貸款的利息 468.5 366.2 257.2
貨幣市場投資的利息 63.0 35.7 21.9
交易帳戶中的證券的利息 24.7 14.8 24.6
利息總收入 6318.3 5717.3 4393.7
利息支出
存款利息支出 1324.9 1156.3 863.4
短期借款利息支出 454.1 515.8 290.3
長期債務利息支出 838.0 775.9 436.4
利息總支出 2617.0 2448.0 1590.1
凈利息收入 3701.3 3269.3 2803.6
當前計提的損失准備金 394.7 312.4 164.9
扣除計提額後的凈利息收入 3306.6 2956.9 2638.7
非利息收入
信託收入 296.3 240.7 210.3
向存款帳戶收取的服務費 329.5 268.8 234.4
抵押服務業務收入 821.5 535.5 581.0
數據加工服務收入 72.5 72.4 61.6
信用卡收入 122.2 132.8 116.5
保險收入 279.6 224.7 207.4
其他手續費和服務費收入 294.4 230.3 182.3
證券投資凈盈利(損失) — 0.6 (0.2 )
待售投資和抵押支持證券的凈損失 (46.8) (45.1) (79.0)
風險投資凈收益 256.4 102.1 77.1
交易收入 35.3 39.9 (18.1)
其他收入 103.7 45.5 65.0
非利息總收入 2564.6 1848.2 1638.3
非利息支出
工資和福利 2097.1 1745.1 1573.7
場地佔用費 316.3 254.4 227.3
設備租金,折舊額和維修費 327.7 272.7 235.4
業務開發費 227.9 172.7 190.5
信息費 285.2 225.0 184.8
數據加工費 163.0 136.2 113.4
無形資產分期攤銷餓 161.5 124.7 77.0
其他費用 511.0 452.0 494.3
非利息總費用 4089.7 3382.3 3096.4
稅前收入 1781.5 1422.8 1180.6
所得稅 627.6 466.8 380.2
凈利潤 1153.9 956.0 800.4
普通股及普通股等價物的平均余額 369.7 331.7 315.1
每股收益
凈利潤
加權每股收益 3.07 2.76 2.45
攤薄收益 3.07 2.73 2.41
股利 1.050 0.900 0.765
圖示3 挪威斯特公司及分支機構的利率敏感性分析
除了比率,其餘數據的 單位為百萬美元 重新定價或到期的金額
以1996年12月平均值編制的資產負債表
6個月以內 6個月到1年 1年~3年 3年~5年 5年以上
貸款和租賃 16813 3103 5966 2863 10437
證券投資 2218 2088 2700 1935 8166
待售貨款 1659 — — — —
待售抵押貸款 5881 — — — —
其他盈利性資產 4251 — — — —
其他資產 — 650 — — 10102
總資產 31822 5841 8666 4798 28705
無息存款 4134 63 268 178 8832
有息存款 16508 3733 4770 981 9633
短期借款 8230 — — — —
長期債務 3938 709 2266 2321 4154
其他負債和權益 1 — 188 — 8925
負債與權益總額 32811 4505 7492 3480 31544
互換與期權 (3860) 196 1153 866 1645
敏感性缺口 a (4849) 1532 2327 2184 (1194)
累積性敏感缺口 (4849) (3317) (990) 1194 —
缺口占總資產的比例 (6.1%) (4.2) (1.2) 1.5 —
a .等於[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互換和期權],敏感性缺口應包含表外工具對公司利率敏感性的影響因素。]
注釋
[1] 人們可能會認為應是「利率有效持續期結構理論」,並精確地定義證券的期限為現金流的有效持續期,或如果證券只進行一次支付,便是唯一的現金流支付時間。但是我們習慣上稱之為期限結構是因為這種描述比較符合金融市場的用語習慣。
[2] 美國財政部把初始期限高於10年的證券稱為國債(bonds),初始年限在一年到10年期間的為國庫票據(notes),初始年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為國庫券(bills)。國債和國庫票據都是息票證券(coupon securities),國庫券則以低於面值的 貼現方式進行銷售。
[3] 美國財政部自從1986年以來就未發行過可回購證券。
[4] 這個結果並不絕對精確,因為我們沒對未來的凈利息收入進行貼現,但是這個現值分析並不會大幅改變本案例的結論。
[5] 艾爾文費雪:《升值與利息》,載《美國經濟學會出版物》,1896(8)。
[6] 經計算而得的遠期利率當然並沒過多告訴我們實際的未來即期利率的信息。在未來某一天現實的利率並不一定與當前我們預期的未來同一天的利率相同。
[7] 同樣每次都投資一年期債券(one-year-at-a-time)的投資者還會將這個方案與購買3年期債券,並且2年後售出的方案進行對比,這並沒使上面的陳述復雜化。投資者將要求(1+r1)(1+fn,t) ≧[(1+r3)2((1+R1,2-P3)/P3)]2/3,這里R1,2表示3年期債券在第二年年末的預期價格(如遠期價格)(即2年後的一年期債券),P3表示債券當前的價格。
[8] 尤金。法馬:《作為預測未來即期利率的遠期利率指標》,載《金融經濟學期刊》,361-377頁,總刊號4(1976年),1976(3)。
[9] 斯坦利。迪勒:《國庫證券的流動性溢酬》,載〈〈經濟研究〉〉,高盛(1976);奧登。陶夫斯和戴維。穆得,〈〈流動性升水和期限策略〉〉,摩根斯坦利(1987)。
[10] 佛郎哥。莫迪格利安尼和理查德。薩奇:〈〈利率政策的變革〉〉,載〈〈美國經濟評論〉〉,178-197頁,1966(56)。
[11] 更高深的模型包括J。麥克庫羅奇:〈〈測量利率期限結構〉〉,載〈〈商業期刊〉〉19-31頁,1971(44),和約翰。C. 庫科斯,喬納龍.E.因戈索羅和史蒂芬.A.羅斯:〈〈傳統利率期限結構假說的重新檢驗〉〉,載〈〈金融雜志〉〉;769-799頁,1981(36)。
[12] 這個例子是基於Ira G.Kawaller and John F.Marshall:<<推導零息債券的收益率:替代傳統做法的方法〉〉,Financial Analysts Journel(may\June 1996);51-55頁。
[13] m可以用金融計算器或利用m=(ln 100-ln P0)/ln(1+r1/2)這個公式計算出來.
[14] 在1996年3月11日,於2001年3月26 日到期的利率為6.87%的FHLB債券為待發行債券,投資者承諾在未來的發行日(也就是結算日)購買這些待發行的債券,本案例中這個發行日為1996年3月26日。然而債券的價值是基於在作出承諾的日期即1996年3月11日的收益率曲線狀況而計算出來的。待發行債券的承諾可在發行前進行交易。
[15] 本案例引用了銀行統一經營報告(圖示1)各頁中的指標。作為一個熟悉UBPR的練習,讀者可以試著從表中找出所述的數據。
[16] 投資部的職員每月都用銀行計算機模擬系統來計算圖示7中的矩陣。矩陣給出當期和次年利率風險的數據。它除了提供當期的凈利息收入的敏感性數據,它還從靜態的角度揭示銀行未來凈利息收入的敏感性。如果當前的資產負債表中的項目與未來日期的項目相同,靜態觀點能告知我們未來日期內的利率風險。
為計算利率風險矩陣,銀行在假定利率不發生變動情況預計未來日期內的凈利息收入,接著在給定利率變動幅度的情況下,計算資產和負債存量所帶來的收入變化幅度。銀行假定利率的變動是瞬間的(如利率變動+1%,+2%,+3%,+4%和-1%,-2%),這實際上不太現實,因為利率的變動是一個逐漸的過程。銀行更偏好於利率漸進的 變化方式。另外銀行還檢驗基差的變化,即期限相同的各種金融工具利率不同而產生的風險。
[17] 下面的敘述內容來源與挪威斯特公司印製的挪威斯特公司1996年年度報告。
C. 介紹一下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歷史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1.1870—1949年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由於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放鬆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中國民族工商業迅速發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發行,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0年孫中山先生與虞洽卿聯名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集資500萬元,於同年7月1日開業,經營品種除證券之外還有金銀、皮毛、花紗布、糧油等等。與此同時,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根據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所交易法》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集資300萬元,經紀人有55名,主要經營北洋政府發行的公債。這兩個交易所業務興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半年就賺了100多萬,引起了各方面投資者的注意,各種證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隨後全國一些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證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當時的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資本200多萬元,分為10萬多股,由天津和上海兩地籌資,理事長為曹錕之弟曹均,滬方代表由孫棣三擔任,監督人為天津一位巨紳。當年10月1日在天津東馬路開業,先是買賣公債,然後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興盛一時。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國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個證券市場。香港是開業最早的證券市場,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個證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這兩個交易所停止活動。1947年兩個交易所合並,成立了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實際上,香港從1866年開始股票買賣到1947年香港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這一階段,市場規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這兩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對融通社會資金,恢復生產起了積極作用。1950年以後金融和物價趨於穩定,證券交易減少。1952年天津證券交易所並入天津投資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業。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大陸的有價證券是國家發行的公債,但只能還本會息不能買賣和轉讓。80年代中國大陸又興起國債、企業債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證券市場是1949年以後一部分內地資金的轉入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市場狹小,銀行信貸是各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營業額410萬美元(約3200萬港元),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曾降至58.61點,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經濟增長,使證券市場成為地方實業重要的資金來源,1969年平均月營業額2720萬美元(約2.12億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遠東證券交易所開張。
1971年9月15日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開業,在如此狹小的地區擁有四個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見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發展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港英當局和中外財團的投資迅速增長。1972年香港四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種,當年上市的就有98種,成交額達到43.397億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額達到482.17億港元,比1968年增長了53倍,總市值達到了1734.5億港元。在這期間香港股市也經歷了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冊。1978年以後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進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房地產興旺,恆生指數又恢復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達到1810點,成交額達到957億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寧事件和撒切爾夫人訪華引發的所謂「信心危機」發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恆生指數跌至750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人心穩定,恆生指數又上升到1200點。
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到台灣以後,通過發行所謂「愛國債券」促進證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證券市場是從1953年開始的。台灣當局為了把地主的土地轉換給農民,對地主實行贖買政策,以七成稻穀實物債券和三成的公營事業股票(主要是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四大公司)換取地主的土地。當時地主所得的債券和股票,連同台灣當局發行的愛國公債共22億新台幣,地主對其所擁有的股票不感興趣而大量開價出售,場外交易的商行應運而生,最繁榮時達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選舉了第一批成員,經過三年,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停止營業,1986年4月2日聯交所正式開業,並亨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使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納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開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
當時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證券330種,其中260種是普通股票,21種是認購權證,7種是公司債券,1種是政府債券,36種是單位信託,5 種是優先股。1987年恆生指數接近4000點,但由於美國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災,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點,1990 年重新恢復到3500點。90年代香港股市雖然也受到各種外界影響,但搞風險能力較強,1992年恆生指數曾達到12000點,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隻股票,其中包括綜合企業、航運貨倉、酒店飲食、金融投資、地產建築、零售傳播、電子玩具、工業和公用事業九類,此外還有基金16隻,認股權證36 只,中國H股22隻,共624隻。
台灣股市80年代初的加權指數在400至500點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點,此後幾乎是翻倍的的增長,1987年達到4673 點,1988年8789點,1989年10773點,1990年12495點,終於暴發了一次暴跌,從90年2月的12682點跌到10月份的2485 點,跌幅達80%,到年底又回復到4530點,當時的355家證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損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境內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灣四個證券市場。
1981年中國政府開始發行國庫券,1984年7月北京天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這是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到1989年全國發行股票的企業達到6000家,累計人民幣35億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安徽、湖北、遼寧、內蒙古等省市,其中債券化的股票佔90%以上,經正式批準的比較規范的股票發行的試點企業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陽信託投資公司率先開展了債券買賣和抵押業務,到1988年全國61個大中城市開放了國庫券流通市場,1989年全國有100多個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機構開辦了國庫券轉讓業務,1990年全國累計發行各種有價證券2100多億,累計轉讓交易額318億,證券中介機構網點達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動報價系統(STAQ)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啟動階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業務部開始了股票櫃台交易,主要交易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萬國、振興三家證券公司成立從而初步形成了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到1990年上海市場上有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場、鳳凰化工等8隻股票進行交易,這就是所謂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時除老8股之外,還有89年保值公債三種,87至91年國庫券四種,工行債券六種,交行債券一種,中行債券兩種,建行債券一種,還有上海石化、氯鹼化工等企業債券十四種。深圳證券市場從1987年啟動,到1990年已有發展、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開交易,證券公司12家,營業網點16 個,深圳與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債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繼開放股價,同時在兩個交易所進行規范化的場內交易,兩地綜合指數分別達到1429點和312點,到11月又分別回落到 386點和164點。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隻,B股9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隻,B股9隻。1993年2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又上升到1558點和369點,同時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隻,B股22隻,國庫券5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隻,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滬深股市在擴容的壓力下分別降到325點和94點,從8月份管理層提出暫停發行新股等三項政策,兩市指數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點和210點。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隻,B股32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5種,期貨10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隻,B 股18隻,基金8隻,國債期貨15種。
1995年初由於大量資金雲集國債期貨市場,深滬股市分別降到524點和122點,5月18日國務院宣布停止國債期貨交易並處罰違規的券商,3天之內滬深股市指數上升到927點和175點(成份指數1473點),到95年底在滬深證券市場上市的證券達到460個,全年累計成交額64097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隻,B股35隻,基金12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7種。
1996年初滬深股市指數在522點和104點徘徊,但是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和 97年香港回歸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大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兩市指數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別達到1258點(30指數3064點)和476 點(成份指數4522點)。96年底,滬深兩市上市的證券達到667個,全年成交額41610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隻,B股42隻,基金15 只,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隻,B股43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9種。
1997年5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分別達到1510點(30指數4286點)和520點(成份指數6130點)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隻,B股48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隻,B股51隻。中國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金融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發展股份制進行企業改革之後,證券市場將進一步發揮它的籌資和融資功能。
拓展資料:
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發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中國證券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高速成長的證券市場,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結算網路覆蓋了全國各地。證券市場交易技術手段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全國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也已經建立。證券市場在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中國證券市場-網路
D. 固定收益證券分析的圖書目錄
前言
教學建議
第1章 固定收益證券的基本特徵/1
1.1 引言/1
1.2 債務契約條款/2
1.3 到期條款/2
1.4 票面價及美國媒體上的債券報價/3
1.5 息票利率/8
1.6 償還條款/16
1.7 轉換權與交換權/18
1.8 回售權/19
1.9 貨幣單位/19
1.1 0嵌式期權/19
1.1 1質押借款債券投資/20
第2章 美國債券市場及常見的債券種類/24
2.1 美國國債市場/24
2.2 美國國債的主要品利/26
2.3 聯邦機構債券/31
2.4 市政債券/38
2.5 企業債務工具/40
2.6 資產擔保債券/42
第3章 中國債券市場及常見的債券種類/45
3.1 我國國債一級市場/45
3.2 我國企業債券的公開發行/48
3.3 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50
3.4 交易所債券市場/52
3.5 我國國債的主要品種/53
第4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與利率/60
4.1 金融市場常見利率的定義與使用/60
4.2 收益曲線/67
4.3 現金流/68
4.4 現值及其計算/70
4.5 常見收益率及其計算/73
第5章 收益率、即期利率與遠期利率/78
5.1 收益來源/78
5.2 收益的傳統計量法/79
5.3 浮動利率債券收益差的衡量/83
5.4 美國國債收益率與收益曲線/87
5.5 理論即期利率/89
5.6 非美國國債收益/99
5.7 遠期利率/102
5.8 聯邦基金利率/104
第6章 債券投資的風險/106
6.1 債券交易中常見的風險/106
6.2 信用風險與債券相關的信用分析/116
6.3 一些特殊債券的信用分析/124
6.4 稅收債券/127
第7章 債券利率風險分析/131
7.1 全價法/131
7.2 債券價格波動特徵/133
7.3 久期/135
7.4 凸率/138
7.5 基點價值/141
7.6 期限結構理論/141
7.7 期限結構模型/145
7.8 收益曲線風險的衡量/149
7.9 收益波動性的計量/151
第8章 固定收益證券定價概論/159
8.1 定價一般原理/159
8.2 長短期息票債券的定價/170
8.3 無套利定價法/174
8.4 模型風險/177
第9章 嵌期權債券定價/179
9.1 債券嵌期權概述/179
9.2 叉樹模型/179
9.3 嵌贖回權債券的定價/185
9.4 嵌回售權債券的定價/186
9.5 同時嵌有贖回和回售期權債券的定價/187
9.6 期權調整利差/188
9.7 實際久期與實際凸率/189
9.8 利率上限浮動債券定價/191
第10章 抵押貸款與過手債券/194
10.1 抵押貸款/194
10.2 抵押過手債券/205
10.3 過手債券的風險特徵/216
第11章 抵押擔保債券/219
11.1 抵押擔保債券的特點/219
11.2 抵押擔保債券的發展過程/219
11.3 抵押擔保債券的關系人/220
11.4 抵押貸款抵押債券的一些特別條款/221
11.5 抵押擔保債券的主要結構類型/223
11.6 抵押擔保債券的剝離/230
11.7 非機構性抵押貸款擔保債券/231
11.8 美國抵押擔保債券可能面臨的稅務處理問題/232
11.9 抵押擔保債券的主要風險/235
第12章 資產擔保債券/238
12.1 資產擔保債券的特點/238
12.2 住房權益性貸款/241
12.3 組合房擔保證券/242
12.4 汽車貸款擔保債券/243
12.5 學生貸款擔保證券/244
12.6 小企業貸款擔保債券/245
12.7 信用卡應收賬款擔保證券/245
12.8 擔保債務憑證/246
第13章 抵押及資產擔保債券的定價/254
13.1 現金流收益分析/254
13.2 零波動利差/255
13.3 蒙特卡羅模擬與最小方差法/256
13.4 利率風險的衡量/261
13.5 資產擔保債券的定價/266
第14章 中國可轉換債券的特徵/269
14.1 我國可轉換債券市場的發展/271
14.2 我國可轉換債券條款設計的特點/272
14.3 可轉債的定價/281
第15章 利率衍生工具定價/292
15.1 利率期貨合約/292
15.2 利率互換的定價/295
15.3 期權的定價/300
第16章 固定收益證券交易策略/309
16.1 杠桿作用/309
16.2 回購協議融資/311
16.3 債券回購交易/316
16.4 總收益/320
參考文獻/326
E. 1 1/32=
0.34375
F. 買哪有的指數型基金比較好
我只給你回答一個問題:即問題補充:謝謝二位的指點!請問雞不生蛋110:我在晨星網的『今年回報最高的基金』表中沒有看到『廣發強債』這個基金呀,為什麼沒有它呢?另外請問:華夏債券C怎麼樣?那個表中列出這個基金今年的回報在10%以上。可信嗎?
如果你經常光顧網路知道就知道了,這個叫雞不生蛋的人不管什麼時候都是推薦廣發強債。 華夏債C不需要申購費,但收益不如博時穩定B。今年有許多債基的收益都在10%以上,這個可信,因為我就持有一個10%以上收益的債基(工銀強債A)。
另外,我再推薦你一種基金,那就是封閉式基金。如果你想買債券及貨幣型的基金,你必須去買開放式的,因為封閉式基金中,沒有這兩種。所以,如果你想買股票及指數型基金,不如去買封閉式的基金。封閉式基金手續費便宜,當然了,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封閉式基金折價交易,而且折價幅度比較大,通常花7-8毛錢,就能買到價值1元的封閉式基金。只要長期持有,例如說,拿到封閉期結束,到時候會以平價交易,比你所說的這些基金要劃算的多。
G. 從上海黃金交易所看黃金市場
王喆
黃金市場和珠寶市場相通相融、唇齒相依、共同發展,一起走過了十多年高速發展、不平凡的歷程。本文就上海黃金交易所近期運行情況、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對黃金市場的影響以及上海黃金交易所不斷創新、做好服務等內容,與大家進行交流。
1.上海黃金交易所基本情況
上海黃金交易所是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國人民銀行組建,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的,不以營利為目的,實行自律性管理的法人。交易所於2002年10月30日正式開業,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組織黃金、白銀和鉑等貴金屬交易。
交易所實行會員制組織形式。現有會員166家,包括8家外資類會員。會員年產金、用金量均佔全國的90%;黃金冶煉能力佔全國的95%。
交易所實行場內集中競價撮合交易方式,同時提供銀行間詢價交易。目前,交易的品種共分三大類11種。其中,黃金有現貨實盤和現貨延期品種;白銀有現貨實盤和現貨延期品種;鉑有現貨實盤品種。交易所每天交易10小時,每晚21:00至次日凌晨2:30的夜市,與歐美主要黃金市場交易時段吻合。
交易所實行集中、直接、凈額的資金清算原則,指定的清算銀行包括工、農、中、建等16家商業銀行。實物交割實行「一戶一碼制」,在全國42個城市設立69家指定倉庫,統一調運配送金錠和金條。交易所對於可提供標准金錠、金條和銀錠企業的資格進行認定,認定的金錠、金條企業35家,銀錠企業20家。
2.上海黃金交易所近期的運行情況
2012年前三季度,國內金價緊跟國際金價走勢,呈現出「先揚、後抑、再揚」的走勢。以黃金Au99.95為例,年初開盤價為326.8元/克,期間最高價362.5元/克,最低價312.69元/克,三季度末收於359.48元/克,較2011年末上漲12.41%。
2012年前三季度,上海黃金交易所市場運行平穩,黃金總成交量4709.04噸,交易規模同比有所下降。這與今年第三季度金價的行情相對於2011年同期金價遭遇的特殊、極為罕見的大幅波動行情較為平穩有關。
2012年前三季度,市場對實物黃金的需求仍然進一步增強,上海黃金交易所共計交割黃金828.68噸,同比增長13.96%;黃金交割比為35.20%,較2011年前三季度黃金交割比27.49%增加了7.71%,顯示出國內黃金珠寶首飾行業的加工需求依然十分旺盛。
3.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對黃金市場影響的探討
我們知道,國際黃金市場經歷了10多年快速發展的歷程。國際金價在2002年後保持了快速上漲的趨勢。2001年底倫敦市場收盤價為276.5美元/盎司,10年後2011年底倫敦市場收盤價為1574.5美元/盎司。2002年後的10年,黃金年收益率平均值是19.37%,黃金復合收益率為19.00%。2012年到第三季度末,倫敦市場黃金收益率為12.80%。伴隨國際金價上漲,國際黃金市場也一直在快速發展,特別是場內黃金市場發展更快。以美國COMEX黃金市場為例,2002年COMEX黃金期貨成交量為28049.71噸,2011年增長到了152939.30噸,10年成交量增加了4.45倍。同樣,中國內地、印度、日本、中國香港、迪拜等地的黃金市場也都保持了快速增長。
然而,當前世界經濟正在經歷著金融危機後的又一次嚴峻考驗。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9月發布的《中期經濟展望》,歐債危機不斷深化使得全球貿易和對經濟前景的信心都受挫,全球經濟增長出現疲弱態勢。歐洲一些主要國家和日本在第三季度預期出現經濟負增長,而美國經濟緩慢復甦,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等,全球黃金市場在全球經濟動盪的背景下波動加大,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黃金牛市已結束的論調也不絕於耳。但是,當我們深入研究黃金市場發展的全球經濟和金融環境所發生的變化後,我們仍然可以發現有一些基本因素,支持黃金市場繼續發展。
一是全球央行對黃金儲備更加重視,近年來持續買入黃金。據世界黃金協會報告,2010年全球央行正式從黃金凈售出方轉變為凈買入方,當年全球央行黃金凈購入73.6噸。2011年全球央行凈購金量總計達430噸。2012年全球央行購金繼續活躍,僅第二季度全球央行的購金量達到創紀錄的157.5噸,比2011年同期翻了一番多。三季度,央行繼續購入黃金97.6噸。美國一直保持了全球最大的黃金儲備8133.5噸,許多美國的政治家近來也表示出對黃金更加重視的態度。歐洲是傳統的黃金賣出國家,但在歐債危機爆發後,盡管許多國家財政困難重重,但這些深處危機的國家都沒有賣出一點黃金,即使申請援助依然保留了黃金儲備。新興經濟體國家增持黃金的國家十分多。俄羅斯從2006年起一直在增持黃金儲備,2011年增持了95噸黃金,2012年上半年又增持了35噸黃金,其黃金儲備已達918.0噸,占其外匯儲備的9.2%,印度、土耳其、墨西哥、泰國、哈薩克、韓國、菲律賓等國近年來都大幅增持黃金儲備。很多專家認為,未來新興市場國家央行將會繼續購入黃金,進一步加強自身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而發達國家則幾乎不太可能大量拋售黃金。從整體看,在國際貨幣體系變遷、外儲多元化不斷升溫的時期,未來全球央行仍將是黃金的主要持有者,全球各國央行持續的購金活動,從根本上提升了黃金的貨幣價值,同時確定了黃金市場繼續發展的基調。
二是當前世界經濟仍然需要一個相對寬松的貨幣環境。在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於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和2012年9月先後實施了三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同時美聯儲將長期維持將利率下調到0~0.25%的利率不變,從根本上增加了全球貨幣流動性。歐洲方面,歐債危機不僅造成了歐洲經濟出現衰退,而且也危及了歐元的安全。歐洲央行理事會9月決定執行「直接貨幣交易」(OMTs)的債券購買計劃,即在嚴格條件下,不設上限地購買歐元區重債國發行的國債,以期用寬松的貨幣政策來拯救陷入危機的歐元。同樣,發展中國家出現的經濟增速放緩的現象,也需要用寬松的貨幣政策提振經濟增速。當前,隨著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本位下世界經濟失衡的加劇,全球央行出於對拯救歐債危機或刺激本國經濟發展等因素的考慮將釋放更多的流動性。當前世界經濟仍然非常需要一個相對寬松的貨幣環境做支持,這客觀上將對黃金市場發展非常有利。
三是黃金作為資產配置工具的市場前期廣闊。黃金和股票、地產、債券等資產的收益相關性非常低,是分散風險、優化資產組合和規避投資資產風險的極佳品種,同時黃金又具有高收益、中風險和易流通的投資特徵,深受投資者青睞。許多學者提出黃金資產在投資者大類資產配置中的比例可佔到總資產的5%~10%。目前全球投資者資產中黃金配置的比例非常低,未來對黃金資產配置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總之,當前全球經濟低增長、政府高債務問題、全球央行近年來持續買入黃金、當前世界經濟發展依賴一個相對寬松的貨幣環境以及黃金的貨幣屬性提升、黃金作為資產配置市場前景廣闊和黃金的避險功能提振等因素都對中長期金價有利,未來中長期金價仍可以找到一些看好的理由,全球黃金珠寶首飾市場的發展仍然有著巨大的空間。
4.上海黃金交易所不斷創新、做好服務
一直以來,上海黃金交易所為滿足市場的需求,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銳意創新。2012年3月1日起,黃金、白銀、鉑金品種交易手續費統一下調萬分之0.5,其中黃金延期合約Au(T+D)手續費率從0.03%調降至0.025%,降幅為16.7%;黃金現貨品種手續費率從0.045%調降至0.04%,降幅為11.1%,以不斷促進市場繁榮。2012年上海黃金交易所按照系統建設規劃,不斷加大系統投入,在完善現有系統的同時,加緊新系統的開發建設,目前2.5代系統建設已接近完成,災備系統前期設計工作全部完成,將為交易所市場功能拓展和產品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持,為交易所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上海黃金交易所今後幾年將以第三代系統開發建設為依託,不斷創新和發展交易所的各項業務。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在與證券交易所合作研究和開發以上海黃金交易所實物黃金合約為標的、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黃金ETF;上海黃金交易所積極探索研究與外匯交易中心合作推出銀行間黃金詢價市場。同時,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在加大市場推廣和投資者教育力度,不斷提高交易所的市場地位。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時期。十八大指出: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將為我國黃金珠寶首飾業的發展提供巨大機遇。
展望未來,上海黃金交易所將在人民銀行的領導下,以促進「小康社會」為目標,堅持「穩中求進、穩字當先」,解放思想,不斷加大交易系統建設力度,不斷探索業務創新,不斷提高風險控制能力,有力保障我國黃金市場健康平穩運行和加快我國黃金市場的改革發展。我們要更好地服務於黃金珠寶首飾行業中實體經濟的發展,更好地支持和滿足黃金珠寶首飾行業發展中不斷提出的各種新需求,為黃金珠寶首飾業轉型發展做好後台服務工作。
2012年中國珠寶玉石首飾年鑒
H. 股票是怎樣命名和編號的
股票的命名有一定的原則。到目前為止,滬深兩地的股票簡稱大多數是4個字,其中上交所規定前兩個字反映上市公司所在地,後兩個字反映公司名稱,一般情況下,上海本地的上市公司不註明所在地。如「成都量具」是成都的一家上市公司,其全稱是:成都量具刃具股份有限公司;「延中實業」則是上海一家實業公司,所以不注地名,其全稱是:上海延中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如果不註明地名容易與其他公司混淆時,則須予以特別區分,如浙江鳳凰上市時間較早,當上海鳳凰自行車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時,為示區別便將其稱為「上海鳳凰」。所以,投資者看股票名稱時,一般可以從前兩字中了解上市公司所在地,從後兩字中了解公司的名稱。 深交所則習慣於將地名簡化為一個字,公司名稱簡為兩個字,第四個字則是區分A股和B股的。如深長城A、瓊能源A、皖美菱A等。 在特殊情況下,上交所的股票也簡化為3個字,如哈醫葯、二紡機、中紡機等;深交所的股票也可以不要地名,如飛亞達A、沙隆達A等。還要注意,有些股票的名稱有時會進行更改,如1996年汽油機改長春長鈴。還有些股票由於各種原因名稱不是很好,也有待於更改。 股票的名稱盡管被簡化,但隨著上市公司數量的增多,要投資者記住所有的公司名稱顯然力不從心,因此將股票進行編號有助於投資者的記憶。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隨著股票市場規模的日益壯大,對股票進行編號(編碼)是為了對越來越多的股票進行分類,特別是為了便於電子化操作和管理,因為電腦對數字和字母的識別能力要比對中文字形強得多。 股票的編號也有一定的規律。截至到1997年6月底,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共343隻。每隻股票均有一個相應的代碼,代碼共6位數。600600--600699代表從青島啤酒到遼源得亨;600700一600799代表從百隆股分到阿城鋼鐵;600800--600899代表從天津磁卡到信聯股份;600051--600106代表從寧波聯合到重慶路橋。除了部分股票外,絕大多數股票是按照上市時間排序而定的。如600657比600656上市要晚。以後增加新股票,則依序排列即可。另外,上證B股目前共有46隻,代碼依次是900901--900946,代表了從真空B股到輕騎B股。 截至到1997年6月底,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共312隻。與上交所不同的是,它的股票代碼共4位數,其中深圳本地上市公司前兩位數是00,後兩位數代表順序(按上市時間早晚排列),如0001是深發展A;0002是深萬科A。非深圳本地上市公司的代號,第一位數是0,第二位數從5開始排列,後又補加4,所以現在的代號第二位數從4開始排列。後3位數總體上表示上市先後的順序,如0501是鄂武商等。0001--0068代表從深發展到賽格中康;0400--0498代表從許繼電氣到丹東化纖;0501--0599代表從鄂武商到青島雙星;0600--0699代表從國際大廈到佳紙股份;0700--0788代表從興澄股份到合成制葯;0800--0828代表從一汽轎車到廣東福地。此外,深證B股到1997年6月底共48次,代碼從2開始編列,依次是2002--2725,代表從深萬科B到京東方B。
I. 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第八部分
二十、與企業有關的糾紛
228、企業出資人權益確認糾紛
229、侵害企業出資人權益糾紛
230、企業公司制改造合同糾紛
231、企業股份合作制改造合同糾紛
232、企業債權轉股權合同糾紛
233、企業分立合同糾紛
234、企業租賃經營合同糾紛
235、企業出售合同糾紛
236、掛靠經營合同糾紛
237、企業兼並合同糾紛
238、聯營合同糾紛
239、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糾紛
(1)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糾紛
(2)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糾紛
(3)外商獨資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糾紛
(4)鄉鎮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糾紛
240、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糾紛
241、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糾紛
二十一、與公司有關的糾紛
242、股東資格確認糾紛
243、股東名冊記載糾紛
244、請求變更公司登記糾紛
245、股東出資糾紛
246、新增資本認購糾紛
247、股東知情權糾紛
248、請求公司收購股份糾紛
249、股權轉讓糾紛
250、公司決議糾紛
(1)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
(2)公司決議撤銷糾紛
251、公司設立糾紛
252、公司證照返還糾紛
253、發起人責任糾紛
254、公司盈餘分配糾紛
255、損害股東利益責任糾紛
256、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
257、股東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責任糾紛
258、公司關聯交易損害責任糾紛
259、公司合並糾紛
260、公司分立糾紛
261、公司減資糾紛
262、公司增資糾紛
263、公司解散糾紛
264、申請公司清算
265、清算責任糾紛
266、上市公司收購糾紛
二十二、合夥企業糾紛
267、入伙糾紛
268、退夥糾紛
269、合夥企業財產份額轉讓糾紛
二十三、與破產有關的糾紛
270、申請破產清算
271、申請破產重整
272、申請破產和解
273、請求撤銷個別清償行為糾紛
274、請求確認債務人行為無效糾紛
275、對外追收債權糾紛
276、追收未繳出資糾紛
277、追收抽逃出資糾紛
278、追收非正常收入糾紛
279、破產債權確認糾紛
(1)職工破產債權確認糾紛
(2)普通破產債權確認糾紛
280、取回權糾紛
(1)一般取回權糾紛
(2)出賣人取回權糾紛
281、破產抵銷權糾紛
282、別除權糾紛
283、破產撤銷權糾紛
284、損害債務人利益賠償糾紛
285、管理人責任糾紛
二十四、證券糾紛
286、證券權利確認糾紛
(1)股票權利確認糾紛
(2)公司債券權利確認糾紛
(3)國債權利確認糾紛
(4)證券投資基金權利確認糾紛
287、證券交易合同糾紛
(1)股票交易糾紛
(2)公司債券交易糾紛
(3)國債交易糾紛
(4)證券投資基金交易糾紛
288、金融衍生品種交易糾紛
289、證券承銷合同糾紛
(1)證券代銷合同糾紛
(2)證券包銷合同糾紛
290、證券投資咨詢糾紛
291、證券資信評級服務合同糾紛
292、證券回購合同糾紛
(1)股票回購合同糾紛
(2)國債回購合同糾紛
(3)公司債券回購合同糾紛
(4)證券投資基金回購合同糾紛
(5)質押式證券回購糾紛
293、證券上市合同糾紛
294、證券交易代理合同糾紛
295、證券上市保薦合同糾紛
296、證券發行糾紛
(1)證券認購糾紛
(2)證券發行失敗糾紛
297、證券返還糾紛
298、證券欺詐責任糾紛
(1)證券內幕交易責任糾紛
(2)操縱證券交易市場責任糾紛
(3)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
(4)欺詐客戶責任糾紛
299、證券託管糾紛
300、證券登記、存管、結算糾紛
301、融資融券交易糾紛
302、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糾紛
二十五、期貨交易糾紛
303、期貨經紀合同糾紛
304、期貨透支交易糾紛
305、期貨強行平倉糾紛
306、期貨實物交割糾紛
307、期貨保證合約糾紛
308、期貨交易代理合同糾紛
309、侵佔期貨交易保證金糾紛
310、期貨欺詐責任糾紛
311、操縱期貨交易市場責任糾紛
312、期貨內幕交易責任糾紛
313、期貨虛假信息責任糾紛
二十六、信託糾紛
314、民事信託糾紛
315、營業信託糾紛
316、公益信託糾紛
二十七、保險糾紛
317、財產保險合同糾紛
(1)財產損失保險合同糾紛
(2)責任保險合同糾紛
(3)信用保險合同糾紛
(4)保證保險合同糾紛
(5)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糾紛
318、人身保險合同糾紛
(1)人壽保險合同糾紛
(2)意外傷害保險合同糾紛
(3)健康保險合同糾紛
319、再保險合同糾紛
320、保險經紀合同糾紛
321、保險代理合同糾紛
322、進出口信用保險合同糾紛
323、保險費糾紛
二十八、票據糾紛
324、票據付款請求權糾紛
325、票據追索權糾紛
326、票據交付請求權糾紛
327、票據返還請求權糾紛
328、票據損害責任糾紛
329、票據利益返還請求權糾紛
330、匯票回單簽發請求權糾紛
331、票據保證糾紛
332、確認票據無效糾紛
333、票據代理糾紛
334、票據回購糾紛
二十九、信用證糾紛
335、委託開立信用證糾紛
336、信用證開證糾紛
337、信用證議付糾紛
338、信用證欺詐糾紛
339、信用證融資糾紛
340、信用證轉讓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