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期貨 » ltcm倒閉原因是否有國債期貨套利失敗

ltcm倒閉原因是否有國債期貨套利失敗

發布時間: 2021-05-17 23:55:24

㈠ 什麼是1998年9月美國對沖基金事件

1998年9月13日聲名顯赫的美國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長資)出現巨額虧損而面臨倒閉的消息不脛而走。長資凈資產從年初的48億美元跌到5億美元。

這家國際性大型對沖基金被譽為"夢幻組合",其管理人是八十年代債券套利之父,被譽為"宇宙大師","金融奇才"的梅里韋瑟,其合夥人包括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副主席穆林斯;被譽為衍生工具之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默頓和斯克爾斯。斯科爾斯與默頓以其"期權定價"理論被認為奠定了現代金融市場及其衍生工具和對沖基金的理論基礎。炒手、學者和官員的絕妙組合,使長期資本管理基金創造過"神話"般的業績。1994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成立時便籌集到12.5億美元,該基金的投資者最低投資額為一千萬美元.在公司成立的前幾年,基金管理人梅里韋瑟的套利投機幾近狂瘋.它依仗其合夥人的種種有利條件,採用所謂的火箭戰術,在國際金融市場神出鬼沒、四處出擊,大搞買空賣空的投機交易,屢屢得手。其年均投資回報率高達40%,業績令同行刮目相看,各銀行對其融資貸款條件有求必應。97年底.長資利用"杠桿比率"向銀行貸款借入了1000億美元,一度買進賣出各種證券和股票市值高達1.25萬億美元,杠桿比率達百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創了最高紀錄.從1994年3月成立到1997年底,"長資'已將投資者每一美元的投資變成了三美元。

進人1998年,長資依據復雜的定量模型,認為新興市場利率將降低,而發達國家的利率走向相反,於是"長資"大量買入新興市場債券,同時拋空美國國債.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8年8月份.俄羅斯宣布盧布貶值延遲三個月償還外債,俄羅斯國債大幅貶值並完全喪失了流動性,這使長資在俄投資血本無歸,損失25億美元,相當於其凈資產的52%,從銀行貸款損失慘重,也受重創。"長資"陷人困境,瀕臨破產,美國政府大為震驚.為防止危機蔓延,美聯儲不得不出面干預.同16家該基金的大債主進行協商,最後達成籌集35億美元資金收購長資90%股票的協議以平息事態。

若長資破產,將留給這些大銀行800億美元的壞帳,可能會使一些國際頂級大銀行破產,從而引發更大的金融災難,其後果不堪設想。

聚資產管理公司是第二個陷人困境的對沖基金.它的股本不足5億美元,但是利用15倍的杠桿比率投資,獲利遠高於其他對沖基金.可是其資產值在98年8月卻暴跌15-20% ,形成年內30%的大跌幅.

據華爾街的一家金融市場研究機構統計,98年8月美國約有100家對沖基金嚴重虧損,其中大部分是因為亞洲和俄羅斯等地的投機炒作而受慘敗.

98年美國多數對沖基金蒙受沉重打擊,分析它們失利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1)過度投機,風險變現.一些對沖基金利用杠桿比率,進行大規模投機交易。其對象遍及世界各地,投機范圍涉及金融市場的各個領域.為了牟取暴利,往往嗜血如命,投機達到瘋狂的地步.結果一旦失敗,敗局難收,杠桿比率的負效應立即將高風險變為現實的慘敗.長期資產管理公司最為典型.

(2)市場走向預測錯誤.由於對沖基金過份依賴數學模型,一些小概率事件的風險不能得到有效防範,而正是這些小事件使許多對沖基金遭受失敗

(3)貪得無厭,盲目擴大投機范圍.象長期資產管理公司善做證券交易收益頗豐,而在股票方面缺乏經驗,多次判斷失誤.比較典型的是在購買和拋售美國並購公司的股票時損失慘重.

(4)投機者同行競爭對手增多,競爭趨於激烈.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歐美投資發展迅速,在一些主要戰場上機遇多,競爭更加激烈。對手之間都使盡手段,明爭暗鬥.這無形中加大了投機風險.

(5)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對對沖基金的防範與反擊,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對沖基金把東南亞國家當成了它們的"自動提款機",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為維護本國家或地區利益,紛紛為對付對沖基金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嚴加防範.例如,98年8月份台灣下令禁止索羅斯旗下的對沖基金進人;9月份馬來西亞開始實行外匯管理,以防止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擴大;日本則通過修改證券交易法禁止投機者進行股票的賣空交易;而香港政府更是敢為天下先,在外匯市場和股市主動出擊,與對沖基金針鋒相對,使得對沖基金大敗而歸.

對沖基金的分類
以交易手段區分,主要可分為低風險對沖基金、高風險對沖基金和瘋狂對沖基金。
①低風險對沖基金。主要是在美國和國外的股市投資,一般很少以高於本身資本兩倍的借貸款進行投機交易。交易方式以長買短賣為主,也就是說購買可能會上升的股票,借用和出售可能會下跌的股票;待市場出現好轉後,再買回這些股票;
②高風險對沖基金。經常以高於資本25倍的借貸款進行投機交易,而且既在全球股票市場上進行長買短賣,也在全球債券、貨幣和商品期貨等市場上進行大規模的投機交易,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由索羅斯經營的量子基金;
③瘋狂對沖基金。以高於本身資本十倍甚至幾十倍的借貸款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炒作。這種對沖基金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基金,該公司曾以40多億美元的資產向銀行貸款100多億美元,其買進賣出的各種證券和股票市面價值一度高達1.25萬億美元,結果導致了1998年9月美國對沖基金事件的爆發。

㈡ 如何評價 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成立於1994 年2 月, 是一家主要從事定息債務工具套利活動的對沖基金,該基金曾經是當時世界上最出色的對沖基金之一。LTCM 掌門人梅里韋瑟(JohnMeriwether),這位被譽為能「點石成金」的華爾街債券套利之父,聚集了一批華爾街上證券交易的精英入伙:199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默頓(Robert Merton)和斯科爾斯(Myron Scholes),前財政部副部長及聯儲副主席莫里斯(David Mullins),前所羅門兄弟債券交易部主管羅森菲爾德(Rosenfeld),以至於有人稱之為「夢幻組合」。
1994 年到1998 年4 月間,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似乎能將這種天才變為驚人的利潤,為它的投資者賺取了巨額財富。從1994 年到1997,LTCM 每年的投資回報率為28.5%、42.8%、40.8% 和17%。資本金也從12.5 億美元增加到48 億美元。LTCM 的投資手法較為特別,在深信「不同市場證券間不合理價差會回歸」的基礎上,積極倡導投資數學化,運用電腦建立數量模型分析金融工具價格,利用不同證券的市場價格差異進行短線操作,不太注重交易品種的後市方向。LTCM 將金融市場歷史交易資料、已有的市場理論、學術研究報告和市場信息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電腦數學自動投資模型。他們利用計算機處理大量歷史數據,通過連續而精密的計算得到兩個不同金融工具間的正常歷史價格差,然後結合市場信息分析它們之間的最新價格差。如果兩者出現偏差,並且該偏差正在放大,電腦立即建立起龐大的債券和衍生工具組合,大舉套利入市投資;市場經過一段時間調節後,放大的偏差會自動恢復到正常軌跡上,此時電腦指令平倉離場,以獲取偏差的差值。一言以蔽之,LTCM 就是「通過電腦精密計算,發現不正常的市場價格差,資金杠桿放大,入市圖利」的投資策略。此策略並不關心某一股票或債券的價格是升還是降,而是賭在相關股票或債券的價格是否向「常態」收斂上。
1998 年,金融危機降臨亞洲金融市場,LTCM 根據其模型認為:新興市場國家債券和美國政府債券之間利率相差過大,LTCM 預測新興市場國家債券利率將逐漸恢復穩定,二者之間差距會縮小。因此大量持有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券,同時拋空美國國債。然而,同年8 月,小概率事件發生了,由於國際石油價格下滑,俄羅斯國內經濟不斷惡化,俄政府宣布盧布貶值,投資者紛紛從新興市場退出,轉而持有美國國債、德國國債等風險小、質量高的債券品種。由於LTCM 做錯了方向,它到了破產的邊緣。從5 月俄羅斯金融風暴到9 月間,短短的150 多天,其資產凈值下降了90%,出現43 億美元的巨額虧損,資本金僅餘5 億美元。9 月23 日,美聯儲出面組織安排,以美林、J.P. 摩根為首的15 家國際性金融機構注資37.25 億美元購買了LTCM 90% 的股權,共同接管了LTCM,從而避免了它倒閉的厄運。

簡評:
曾經輝煌一時的LTCM 的遭遇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思考和經驗教訓。對於衍生品投資者來說,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吸取呢?投資衍生品要注意控制風險,這一點對於投資者來說更為重要。1998 年初,LTCM 擁有40 多億美元的資本,但它通過借貸所持有的資產,包括債券、股票、外匯及期貨等,卻達到了1200 多億美元。正是由於過高的杠桿比率使得LTCM 在小概率事件面前損失慘重,幾近破產。
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產品雖然允許投資者運用較高的杠桿比率,這增大了盈利的機會,但同時也蘊含著較大的風險。因此,投資者在做股指期貨投資交易時不要過量操作。否則,一旦市場走勢與預期的相反,就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損失。特別是歷史數據和規律並不能等同於未來。歷史不會簡單地重復,基於歷史數據所總結出來的規律未必會一直適用。小概率事件的發生以及市場環境的變化可能會導致以前的規律失靈。我們在交易過程中永遠要考慮到意外發生的可能性,謹慎面對市場新變化。

㈢ 幾種常見的固定收益套利策略

arbitrage)是一系列旨在利用各種固定收益證券或固定收益衍生品之間的估值差異來獲利的市場中性投資策略。近年來國債市場的持續牛市以及國債期貨漸行漸近,也使得廣大投資者對固定收益市場與投資越來越關注。國際市場比較常見的固定收益套利策略有以下幾種:互換息差套利(Swap Spread Arbitrage) Management, LTCM)曾持有互換息差套利的巨額頭寸,在1998年出事之前,為其在該項策略頭寸上的損失達到15億美元,是其在單項投資策略上最大的損失。隨著LTCM的崩盤,所羅門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高盛、摩根士丹利、美國銀行、巴克萊銀行、D.E. 互換息差套利策略由被稱為兩條腿(legs)的兩個部分組成:第一條腿,套利者進行一筆面額互換(par swap)交易,收到的是固定息票率的CMS(固定期限互換,Constant Maturity Swap),付出的是浮動的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t;第二條腿,套利者賣空一張與前面互換相同期限的平值國債,並將賣空所得投資於保證金賬戶,以賺取回購利率。第二條腿的現金流包括支付平值國債的固定息票率CMT,以及從保證金賬戶收到回購利率Rt。綜合考慮這兩條腿總的現金流,套利者收到的是固定的年金SS=CMS-CMT,付出的是浮動息差St=Lt-Rt。嚴格來說,互換息差套利並不是教科書上所定義的套利(arbitrage),因為其存在著間接違約風險。 收益率曲線套利(Yield Curve Arbitrage) 收益率曲線套利是在收益率曲線的某些點上做多、另一些點上做空,該策略通常是「蝶式」交易,例如投資者做多5年期國債,同時做空2年期國債與10年期國債,使得該投資策略對收益率期限結構的數值與斜率呈現中性。通常而言,收益率曲線套利有很多不同「口味」的策略,但它們也有著一些共同要素。第一,需要對收益率曲線進行分析,以識別哪些點為「富(Rich)」哪些點為「貧(Cheap)」;第二,投資者構建一個投資組合,利用前面找到的錯誤估值做多某些債券,同時做空另一些債券,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該投資組合的風險;第三,持有該投資組合直到債券的相對比價的回歸、整個套利交易收斂。 按揭貸款套利(Mortgage Arbitrage) 按揭貸款抵押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套利策略由兩部分組成,即購買MBS 過手證券(passthrough),並用互換來對沖其利率風險。過手證券是資產證券化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一個抵押貸款池中所有的本金與利息現金流(扣除服務費與擔保費)轉給過手證券的投資者。債券市場協會統計顯示,MBS是美國最大的固定收益部門,過手證券是最常見的與按揭貸款相關的產品,按揭貸款套利策略也被對沖基金普遍運用。MBS 過手證券的主要風險是提前還款風險,因為業主可以對其按揭貸款提前還款,從而使得過手證券的現金流出現不確定性。 波動率套利(Volatility Arbitrage) 對從事固定收益投資的對沖基金來說,波動率套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LTCM在1998年出現危機之前,它在波動率套利頭寸方面的損失超過了13億美元。波動率套利策略最簡單的實施方法是通過賣出期權,然後對標的資產進行德爾塔對沖(delta-hedge)。如果當時的隱含波動率高於隨後的實際現波動率,那麼賣出期權將會產生超額收益,投資者也會從中獲利。 資本結構套利(Capital Structure Arbitrage) 資本結構套利有時也被稱為信用套利(credit 以上介紹了幾種國際市場上常用的固定收益套利策略。隨著包括現券及其衍生品在內的固定收益市場的發展,國內的固定收益類策略與相關的產品將會得到極大豐富。與境外成熟市場相比,其發展空間巨大,面臨的挑戰也很大,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這些復雜的投資策略從設計到執行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識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國外研究表明,投入越多知識資本的策略,其所能產生的超額收益也越顯著,這也證明了在金融領域,知識能夠產生額外的收益,在這方面的投入是非常有價值的。(吳泱)

㈣ 幾種常見的固定收益套利策略

近年來國債市場的持續牛市以及國債期貨漸行漸近,也使得廣大投資者對固定收益市場與投資越來越關注。國際市場比較常見的固定收益套利策略有以下幾種: 互換息差套利(Swap Spread Arbitrage) 互換息差套利是最受歡迎的固定收益套利策略之一。著名的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曾持有互換息差套利的巨額頭寸,在1998年出事之前,為其在該項策略頭寸上的損失達到15億美元,是其在單項投資策略上最大的損失。隨著LTCM的崩盤,所羅門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高盛、摩根士丹利、美國銀行、巴克萊銀行、D.E. Shaw等金融大鱷持有的互換息差套利的巨額頭寸都被曝光,且都遭受了巨額損失。從金融大鱷們的巨額持倉情況可見該套利策略當時的受歡迎程度。 互換息差套利策略由被稱為兩條腿(legs)的兩個部分組成:第一條腿,套利者進行一筆面額互換(par swap)交易,收到的是固定息票率的CMS(固定期限互換,Constant Maturity Swap),付出的是浮動的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t;第二條腿,套利者賣空一張與前面互換相同期限的平值國債,並將賣空所得投資於保證金賬戶,以賺取回購利率。第二條腿的現金流包括支付平值國債的固定息票率CMT,以及從保證金賬戶收到回購利率Rt。綜合考慮這兩條腿總的現金流,套利者收到的是固定的年金SS=CMS-CMT,付出的是浮動息差St=Lt-Rt。嚴格來說,互換息差套利並不是教科書上所定義的套利(arbitrage),因為其存在著間接違約風險。 收益率曲線套利(Yield Curve Arbitrage) 收益率曲線套利是在收益率曲線的某些點上做多、另一些點上做空,該策略通常是「蝶式」交易,例如投資者做多5年期國債,同時做空2年期國債與10年期國債,使得該投資策略對收益率期限結構的數值與斜率呈現中性。通常而言,收益率曲線套利有很多不同「口味」的策略,但它們也有著一些共同要素。第一,需要對收益率曲線進行分析,以識別哪些點為「富(Rich)」哪些點為「貧(Cheap)」;第二,投資者構建一個投資組合,利用前面找到的錯誤估值做多某些債券,同時做空另一些債券,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該投資組合的風險;第三,持有該投資組合直到債券的相對比價的回歸、整個套利交易收斂。 按揭貸款套利(Mortgage Arbitrage) 按揭貸款抵押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套利策略由兩部分組成,即購買MBS 過手證券(passthrough),並用互換來對沖其利率風險。過手證券是資產證券化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一個抵押貸款池中所有的本金與利息現金流(扣除服務費與擔保費)轉給過手證券的投資者。債券市場協會統計顯示,MBS是美國最大的固定收益部門,過手證券是最常見的與按揭貸款相關的產品,按揭貸款套利策略也被對沖基金普遍運用。MBS 過手證券的主要風險是提前還款風險,因為業主可以對其按揭貸款提前還款,從而使得過手證券的現金流出現不確定性。 波動率套利(Volatility Arbitrage) 對從事固定收益投資的對沖基金來說,波動率套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LTCM在1998年出現危機之前,它在波動率套利頭寸方面的損失超過了13億美元。波動率套利策略最簡單的實施方法是通過賣出期權,然後對標的資產進行德爾塔對沖(delta-hedge)。如果當時的隱含波動率高於隨後的實際現波動率,那麼賣出期權將會產生超額收益,投資者也會從中獲利。 資本結構套利(Capital Structure Arbitrage) 資本結構套利有時也被稱為信用套利(credit arbitrage),其是指利用公司的負債與其他證券(例如權益)之間出現的錯誤定價關系,而進行的一類固定收益交易策略。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隨著信用違約互換(credit default swap,CDS)呈指數式爆發增長,這一策略已經越來越受到自營交易商與投資銀行的歡迎,也有越來越多的對沖基金參與其中。 以上介紹了幾種國際市場上常用的固定收益套利策略。隨著包括現券及其衍生品在內的固定收益市場的發展,國內的固定收益類策略與相關的產品將會得到極大豐富。

㈤ 國債期貨有哪些套利策略的方式

跨期套利交易是國債期貨套利交易中最常見的,是指交易者利用標的物相同但到期月份不同的期貨合約之間價差的變化,買進近期合約,賣出遠期合約(或賣出近期合約,買進遠期合約),待價格關系恢復正常時,再分別對沖以獲利的交易方式。例如,2011年11月,某投資者發現,2012年3月到期的5年期國債期貨價格為106元,2012年6月到期的5年期國債期貨價格為110元,兩者價差為4元。投資者若預測一個月後,3月到期的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漲幅會超過6月的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或者前者的跌幅小於後者,那麼投資者可以進行跨期套利。
國債期貨基差是指國債期貨和現貨之間價格的差異。
基差交易者時刻關注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間的價差變化,積極尋找低買高賣的套利機會。做多基差,即投資者認為基差會上漲,現券價格的上漲(下跌)幅度會高於(低於)期貨價格乘以轉換因子的幅度,則買入現券,賣出期貨,待基差如期上漲後分別平倉;做空基差,即投資者認為基差會下跌,現券價格的上漲(下跌)幅度會低於(高於)期貨價格乘以轉換因子的幅度,則賣出現券,買入期貨,待基差如期下跌後分別平倉。

㈥ 國際頂尖的經濟學會議都有哪些

(Z)關於長期資本管理基金(LTCM)事件所謂的「金融工程」,最初是為了有效管理組合的風險,現在已變為利用金融、數學、物理等知識,處理金融產品的分解與合成。這種技術是洞悉金融商品內部風險的基礎,所以,組合的風險管理技術應是高明投資專家的有效工具。金融工程師可以處理的是技術活,但很多投資專家處理的卻是藝術活。藝術能否與技術完美的結合?並不取決於一些簡單的辨證規律,技術可以很美,藝術也可以很美,但成功卻還需要部分「運氣」。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1998年的故事應了中國一句老話:「常在水邊走,哪能不濕鞋」。一、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背景1994年2月,JohnMeriwether創了宏觀數量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當時的核心人物包括:DavidW.Mullins(前美聯儲副局長)、MyronScholes(1997年Noble經濟獎得主)、MertonMiller(1990年Noble經濟獎得主)。當時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主要投資者是歐洲最大的銀行瑞士聯合銀行(UBS)和美林證券(MerryLynch),成立時,總資產為13億美元,投資期限不少於為3年,就是說,客戶在三年內不能贖回。1994年到1997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為: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42.8%40.8%17.1%到1997年底,資產增值為75億美元,在1997年12月,客戶贖回了27億美元,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1997年底,實際管理資產為48億美元。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投資策略1.資金放大(高財務杠桿)投資人總希望用最少的資金,產生最大的投資報酬,故對於利率市場的投資品種而言,採用高財務杠桿戰術是達到上述目的的手段。由於資產管理人的品牌聲赫加之往年的績效卓著,LTCM獲得各家銀行機構給予最高等級的貸款優惠,對於其所提出的擔保品,往往給以100%的融資額度。就是說LTCM在金融商品市場所取得的資產,可再進行的100%融資,這表示理論上LTCM的放大倍率可以是無窮大,或者說其融資額度幾乎是無限大。於是,雖然LTCM資產總值不到50億美元,卻向各銀行、券商機構借貸了將近1250億美元,負債與資產的比例高達20多倍,最後,LTCM的財務杠桿比率甚至高達26倍。2.投資品種與相對價值套利策略LTCM利用上述融資手段得到的龐大資金主要在利率互換市場(interest-rateswapmarket)做風險中性套利策略(marketneutralarbitrage),即買入低估的有價證券,賣空高估的有價證券。首先,我們看一下利率互換市場的特點與在該市場中的套利策略,假定某公司現在想發行一筆長期的浮動利率債券,由於現在利率處於低谷階段,如果預期未來市場利率可能會上升,將來該公司支付的利息將會增多,顯然未來該公司的利息成本將會加大,該公司如何規避其利率風險呢?如果該公司在發債時,同時買入一份利率互換和約(利率的衍生工具),就可以轉變為支付固定利率的利息(不用擔心利率上漲的風險了)。(1)利率互換和約接上例,該公司通過利率互換和約轉嫁了利率上漲的風險,該和約把浮動利率掉換成固定利率,這種標準的利率互換和約是一種協議,協議一方為「固定利息支付方」,另一方為「浮動利息支付方」,雙方約定利息時,利息支付日和名義本金均約定好,特別是雙方只交換利息,而不進行本金交換。下圖1給出和約雙方的現金流量,圖中實線表示固定利息支付,虛線表示浮動利息支付,箭頭向上表示現金流入,箭頭向下表示現金流出。圖1:雙方典型的現金流量(2)風險中性套利策略上述標准互換協議的任一特徵可以發生變化,從而創造出非標準的互換協議。LTCM的互換協議就是典型的非標準的互換協議:LTCM與其交易對象簽約,如果發展中國家發行的債券與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國債之間的收益率差距(yieldspread)在未來變大,就必須支付對方一筆金額。反之如果利率價差變小,對方必須支付LTCM一筆金額。LTCM認為在1998年初的時候,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流動性較低的債券(例如發展中國家發行的債券)與流動性較高的債券(如美國國債)之間的收益率差距過高。LTCM預期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將逐漸恢復穩定,市場會走向平穩,屆時二者的利率差距也就會縮小,LTCM的交易策略將因此而從中獲利。上述策略的本質就是賭收益率價差變小。關於收益率價差概念見圖2。三.市場不測與LTCM的投資風險分析1.市場不測在1998年初,LTCM從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買價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約70%是屬於利率互換。在這種情況下,利率差距些微的縮小,都會給LTCM帶來巨額的獲利。同樣的,利率差距些微的增加,也會讓LTCM立即破產。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盧布採用大區間浮動匯率(1美元兌換6.0~9.0盧布),直接導致盧布劇貶,葉利欽政府宣布無限期延緩債務清還,引發信用風險,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債券無人問津,收益率差距也急速增大。見圖3的信用風險變化示意圖。LTCM由於利差的快速擴大,導致投資損失呈幾何級數増加。到了1998年9月中旬,LTCM的損失超過40億美元,資產總值只剩下6億美元。圖2:信用價差(收益率差距)示意圖圖3:信用風險變化示意圖2.風險分析(1)組合倉位1998年初,LTCM管理的衍生商品達到約12000億美元,其中利率交換為6970億美元,其他期貨為4710億美元。(2)高杠桿風險分析資本市場是高風險的,但未必是高利潤,高杠桿是兩面刃,這正是LTCM失敗的主因。LTCM由於從創立以來持續的輝煌業績,以及擁有數位知名的人物,故能輕易的獲得貸款的援助。於是LTCM利用這些借來的資金,從事巨額的金融衍生商品的買賣。透過利率交換協議,使得LTCM可以利用少量的資金,從事大量的交易活動。*利率上升將會導致整體債券價值下降;*流動性降低造成債券價格下降。事實上,LTCM手中的俄羅斯政府債券因流動性的下降(債券市場最終因盧布貶值而停止交易),造成劇烈虧損。例1:俄羅斯政府債券的價值僅為原來市價的1/3。(3)流動性風險分析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的流動性風險,成為LTCM破產的導火線。源自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到了1998年春,亞洲金融危機並沒有穩定。LTCM在此犯下更致命的錯誤,其持有的資產當中,有許多部位是流動性不大的金融商品,甚至LTCM本身就是該商品於市場中之最大的持有者。因此一旦LTCM必須變賣資產來償還損失時,LTCM本身的資產總值也會跟著急速縮水,亦即變現行風險。1998年8月,俄羅斯盧布事件發生,引發信用風險,使得國際投資者對於發展中國家債券投資風險意識提升,要求更高的內部收益率,導致債券價格下跌,發展中國家的債券無人問津。例2:LTCM持有10多億美元商業不動產抵押債券,1998年不動產行業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導致這種債券價格的大幅下跌。(4)817俄羅斯盧布事件對於套利策略影響LTCM早期觀察德國國債利率偏低,其他歐元國家利率偏高,兩者的收益率價差過大,LTCM賣空德國國債(因利率偏低,價格偏高),買入其他歐元國家國債。顯然過高的收益率價差將會走向回歸,LTCM預期德國利率回升,其他歐元國家利率下降。如果預期正確,過高的收益率價差將會回歸正常收益率價差,上述套利將會成功。俄羅斯盧布事件發生後,歐洲大量資金逃到安全性高的德國債券市場,導致德國國債價格上升(不是預期的下跌),內部收益率下跌(不是預期的回升)。例3:1998年8月17日前,義大利10年期國債利率比德國同期利率高30基點(basepoint),盧布貶值後,歐洲資金流到德國,導致德國利率下跌,義大利國債利率與德國國債利率差距擴大到50基點,導致LTCM的套利嚴重虧損。1998年8月,LTCM的基金共損失44%,其中82%是做利差套利造成的。(5)方向交易失誤交易,的是基於判斷,方向判斷失誤,將導致致命的錯誤。例4:LTCM預期歐元整合後,丹麥偏高的利率將會因之下降,預先買入丹麥的抵押貸款證券,如果預期正確,可以獲得價格上升的資本利得。俄羅斯盧布事件發生後,國際投資者要求更高的內部收益率,導致丹麥的債券倉位損失很大。例5:LTCM預期美國利率將會上升,債券價格將下跌,所以採用了賣空美國債券的策略,但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美聯儲調低利率,債券上漲,結果LTCM放空債券,損失巨大。四.美聯儲的技術手法與警示1.美聯儲(FED)伸出援救之手LTCM的巨額虧損,嚴重影響了許多金融機構,所以美聯儲必需設法解決此問題。在資產管理的歷史幾乎沒有任何一支基金能像LTCM一樣,幾乎虧損了所有的資本,其欠下的債務,甚至比很多國家的債務還多。該公司積欠的債務,高達800億美元,並與銀行及券商間有訂立復雜合約,所以沒有人能准確計算出其衍生債務之規模,甚至有估計可能累積達一萬億美元的債務。因此,FED的副總裁PeterFisher,於1998年9月22日,在其紐約自由街的總部內召開會議,包括旅行家、UBS、MerrillLynch、J.P.Morgan等主要金融機構首腦均列席參加。結果最後大家同意出手拯救,由16家公司組成的銀行團,同意增資36.25億美元給LTCM,而避免其倒閉。以下為1998年9月事件流水記錄:(1)1998年9月初,(2)LTCM公司致電FED官員McDonough,(3)申述其公司困境。(4)1998年9月18日,(5)LTCM無法取得其所需資金;LTCM致電FED官員McDonough,請求其安排召開會議;McDonough聯繫上FED主席AlenGreenspan和美國財政部長RobertRubin。(6)1998年9月20日,(7)FED官員PeterFisher帶隊造訪LTCM總部,(8)考慮LTCM的潛在部位平倉對於市場的影響。(9)1998年9月22日早上?PeterFisher會晤GoldmanSachs、MerrillLynch、J.P.Morgan,?隨後UBS加入討論;?在評估了平倉對於市場的影響後,?各投資銀行被迫援救;1998年9月22日晚?四大券商在紐約FED開會討論援救方案;?13家券商隨後開會,?通知LTCM准備?文件。(10)1998年9月23日,(11)LTCM獲得增資36.25億美元,(12)McDonough宣稱這是為了避免基金破產及全球股市崩潰的唯一方法。2.LTCM的啟示啟示1:銀行與其說救人不如說是自救。若無人出面拯救LTCM,而放任其倒閉,會發生什麼狀況呢?首先,LTCM必須被迫變賣其資產以償還虧損,且擴展到所有與LTCM從事交易的對象。因此無可避免的,將導致這些資產價格劇跌。於是其他與LTCM持有相同資產組合的投資人(如銀行、避險基金等),則會因這些資產價值縮水而蒙受損失。最後,所有借錢LTCM的法人以及其交易對象,也會因為LTCM的倒閉而面臨破產威脅。拯救LTCM的行動,其實就是銀行機構不得已的自救方案。啟示2:計量化管理工具的缺陷LTCM的投資策略,還是非常傑出的,盧布事件導致的「運氣」上的問題,使其損失難以控制住。然而其戰術使用上,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高杠桿操作同時,甚至買入流動性不好的金融商品。價格風險雖然可以利用軟體加以分析,但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卻很難評估。當整體市場出現流動性風險時,原先對應的避險策略,都被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所抹殺。從俄羅斯經濟崩潰到LTCM的衰亡從俄羅斯經濟崩潰到LTCM的衰亡,看似是兩樣毫不相乾的事情,近日當幾個朋友重新整理思路的時候,卻發現了驚人的聯系,我們不的不做出"一切都是美國的陰謀"這一令我們自己都驚訝的結論,結論之所以驚人並不是因為又一次揭露了美國為了維系霸權不惜動用一切力量打垮敵人的行為,而是這個陰謀確實太大太大了.LTCM全稱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gagement),曾經與量子基金(QuantumFund)、老虎基金(TigerFund)、歐米伽基金(OmegaFund)並稱當時國際四大"對沖基金".而他的管理層更是令人瞠目,也許你不認識這些名字,但僅僅是看見這寫頭銜,你會有什麼感覺:華爾街債務套利之父梅里韋瑟(Meriwehter),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默頓(RobertMerton)和舒爾茨(MyronSchols),前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及美聯儲副主席莫里斯(DavidMullis),還有前所羅門兄弟債券交易部主管羅森菲爾德(Rosenfeld).在這樣一芝"夢幻團隊"的領導下,LTCM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1994年成立之初,其資產凈值只有12.5億美元,而到1997年末,卻已經上升到48億美元,凈增長達到2.84倍.1994到1997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為:28.5%、42.8%、40.8%和17%.甚至1997,股市每一美元票面上的紅利達到2.82美元.但這個輝煌的金融帝國主義崩潰也只在一瞬間.1998年LTCM把一項賭注下在美國30年國庫券和29年國庫券的價格收斂上(賣空前者,買入後者),本以為可以不論價格升降都穩操勝卷。不料,亞洲和俄國的金融危機使驚恐的投資者一窩蜂地湧向似更安全吉祥的30年國庫卷,結果造成30年國庫卷和29年國庫卷的價格發散,而非收斂。類似的其它幾個「收斂交易」,也都以發散而告終,故「長期資本」這家著名的對沖基金不得不求助於美聯儲的「軟預算約束」以免破產並引發全球金融危機。1998年秋,LTCM步入險境。LTCM原以為風險股票與低風險股票之間的差價會縮小,加大了豪賭的力度。但事與願違,受俄國債務危機影響,兩者間的差價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加大了。8月,LTCM持有的各類股票價值下跌44%,價值約20億美元。9月13日,LTCM的股本金43億美元幾乎全部賠光。9月23日,美聯儲出面組織安排,以美林、摩根為首的15家國際性金融機構注資37.25億美元購買了LTCM的90%股權,共同接管了該公司,從而避免了它倒閉的厄運。也許我們可以把一切歸咎於風險,歸咎於對沖基金的本身就只能算是投機而不是投資,我甚至用巴林銀行的例子安慰自己,但是我們不難在LTCM的興衰過程中發現一些很細微的值得我們感興趣的東西。LTCM的成功是建立在一個公式的基礎上的,這就是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從廣義上說,這個公式為整個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定下來了基調,試圖將金融衍生品分析與交易系統化,計量化,理性化.這個看似優秀的公式也使他的創立者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一個問題立刻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本質是什麼?是投機,是賭博,當賭博的結果可以預期的時候,賭博本身的價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朋友一句話,令我猛醒:"格老(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為什麼任憑他們胡鬧而不制止??"何止是一個不制止啊,當時波恩女士曾警告過櫃台外交易的風險,格林斯潘和萊維特(當時美國政權交易中心主席)卻一直以市場已經有了足夠的監管為理由要求波恩女士保持緘默,要知道這位波恩女士也不是一般的人,除了身為美國商品期貨交易會主席之外,她還和格林斯潘,萊維特,美國財政部長魯賓,都一起在總統的金融工作小組里任職,格老為什麼要這樣?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看看俄羅斯的經濟.蘇聯解體了,龐大的帝國噗哧一聲消失在地球上,漸漸演變成了歷史書上的一個"前"字.美國的經濟學家們曾經自豪的說,我們沒有使用一槍一彈就剝奪了一個大國的行動自由.是啊,俄羅斯的經濟經過了休克療法的陣痛,確實到了該反省的時候了,烏克蘭的獨立使俄羅斯被挖去了歐洲左心,剩下的聖彼得堡到莫斯科這根脊柱和烏拉爾工業區這個右心支撐著俄羅斯這個歐洲病夫,在這個時候外匯成為了一切經濟活動的核心,相比東南亞國家能喊出:"犧牲一帶少女的青春,換取國家經濟的騰飛"的口號,這對於俄羅斯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俄羅斯在一九九七年中經濟逐漸轉好之際,曾吸納巨額的外國投資,外國對俄羅斯持有債務和股票超過兩千億美元,其中主要債權人是德國,瑞士與美國的銀行,當時俄國政府所積欠的外債超過一千三百億美元,短期的就有六百億美元,光是要支付利息,每年所需要的資金就超過二百億美元.可是外匯,談何容易啊.據資料記載,當時的俄羅斯,80%的外匯來源來自於武器和石油的出口,前者屬於特殊產品,受制於顯而易見原因,其出口的規模受國際政治風雲變換的影響很大,而靠出賣資源也不是長久之計策.我們無法想像俄羅斯的石油工業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艱難前行的苦痛,要知道俄羅斯石油開采成本也已經達到了12至18美元每桶,也就是說俄羅斯現在的石油出口價格應該高於25美元每桶才能贏利.而1998年1月7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原油平均價降至每桶14.69美元,比該組織規定的每桶21美元的內部參考價低6美元以上.俄羅斯的工業完了,1996年,俄羅斯石油產量達到創記錄的最低點3.1億噸,即使相比於1991年的5.16億噸也是少的可憐的,但是俄羅斯的石油出口卻是在增加的.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你能理解俄羅斯的痛苦嗎?在這樣的情況下,另一條消息襲擊了俄羅斯,美國人宣稱,石油的價格可能進一步下跌.猶如晴天霹靂,然而彷彿美國人先知先覺,國際原油價格在1998年5月28日得出的上半年加權平均價格僅為717.58元/噸(不含稅),跌破每桶12美元,12美元每桶的原油價格俄羅斯當時連起碼的糧食進口都不能滿足了,只有中國處於人道主義以及地緣政治的考慮,當時緊急向俄羅斯輸出農產品.一個曾經如此橫行的帝國竟然破落成此番田地,怎能不讓親近者珊然淚下呢?何況也許這個帝國在1997年還看見過復興的火焰.從1997年到1998年,我們以俄羅斯經濟崩潰為目標,很清晰發現許多"巧合":當俄羅斯最需要外匯的時候,國際原油價格一跌再跌;武器出口也一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撓.1998年01月01日,俄羅斯新盧布開始流通,1月底,因為世界石油價格持續下跌造成俄羅斯政府財政狀況急劇惡化,為彌補財政赤字,國家發債規模急劇膨脹,致使股市和債市引發又一輪下跌行情,繼爾就發生了貨幣大貶值.俄羅斯再度爆發金融危機。回首看看從94年LTCM成立到98年盧布崩盤,其間有多少千絲萬縷的聯系啊.俄羅斯缺少外匯,石油,武器掙不著錢,美國佬就把一個用"完美"公式建立起來的投機公司擺在他面前,本身是賭博,但是現在的賭博已經能穩操勝券了,誰不會動心呢,何況還是手上缺錢的人.但我想問,這個世界上金融市場的游戲規則誰制定的?操縱金融危機的是些什麼人??能操縱石油價格的又是什麼人???請問,現在還有人懷疑這僅僅是一場巧合嗎?LTCM輸了,表面上,他輸在理論出現漏洞,小概率事件發生的時候,也就是賭博預測失敗的時候.但是為什麼美國政府明知道理論有漏洞,明知道公司終有一天會衰亡,卻不制止.原因很簡單,可憐的LTCM從一開始就是吸引俄羅斯上鉤的誘餌,它用足夠吸引力的期望值吸收了俄羅斯那可憐的為數不少的最後一點美元儲備.等到盧布崩潰,LTCM的存在價值也就消失了,而最終擺脫不了垂死的命運.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波恩女士的警告,因為作為陰謀,這套崩潰俄羅斯經濟的計劃太龐大了,作為美國總統金融顧問的波恩女士不可能不知情,她的警告無非就是為了證明自己,證明美國政府的清白罷了.1998年09月30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宣布,在於今年9月30日結束的1998年財政年度里,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預計將出現約700億美元的盈餘。這是美國政府自1969年以來首次實現財政盈餘。不知道這裡面,有多少是其他國家人民的血汗

㈦ 寫一篇與金融有關的案例:a.引出一個經濟學原理b.用一個故事說明這個原理

(Z)關於長期資本管理基金(LTCM)事件

所謂的「金融工程」,最初是為了有效管理組合的風險,現在已變為利用金融、數學、物理等知識,處理金融產品的分解與合成。這種技術是洞悉金融商品內部風險的基礎,所以,組合的風險管理技術應是
高明投資專家的有效工具。

金融工程師可以處理的是技術活,但很多投資專家處理的卻是藝術活。藝術能否與技術完美的結合?並不取決於一些簡單的辨證規律,技術可以很美,藝術也可以很美,但成功卻還需要部分「運氣」。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1998年的故事應了中國一句老話:「常在水邊走,哪能不濕鞋」。

一、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背景

1994年2月,John Meriwether創辦了宏觀數量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當時的核心人物包括:David W. Mullins(前美聯儲副局長)、Myron Scholes(1997年Noble 經濟獎得主)、Merton Miller(1990年Noble 經濟獎得主)。

當時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主要投資者是歐洲最大的銀行瑞士聯合銀行(UBS)和美林證券(Merry Lynch),成立時,總資產為13億美元,投資期限不少於為3年,就是說,客戶在三年內不能贖回。1994年到1997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為: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 42.8% 40.8% 17.1%

到1997年底,資產增值為75億美元,在1997年12月,客戶贖回了27億美元,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1997年底,實際管理資產為48億美元。

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投資策略
1.資金放大(高財務杠桿)
投資人總希望用最少的資金,產生最大的投資報酬,故對於利率市場的投資品種而言,採用高財務杠桿戰術是達到上述目的的手段。由於資產管理人的品牌聲赫加之往年的績效卓著,LTCM獲得各家銀行機構給予最高等級的貸款優惠,對於其所提出的擔保品,往往給以100%的融資額度。就是說LTCM在金融商品市場所取得的資產,可再進行的100%融資,這表示理論上LTCM的放大倍率可以是無窮大,或者說其融資額度幾乎是無限大。於是,雖然LTCM資產總值不到50 億美元,卻向各銀行、券商機構借貸了將近1250億美元,負債與資產的比例高達20多倍,最後,LTCM的財務杠桿比率甚至高達26倍。

2.投資品種與相對價值套利策略
LTCM利用上述融資手段得到的龐大資金主要在利率互換市場(interest-rate swap market)做風險中性套利策略(market neutral arbitrage),即買入低估的有價證券,賣空高估的有價證券。

首先,我們看一下利率互換市場的特點與在該市場中的套利策略,假定某公司現在想發行一筆長期的浮動利率債券,由於現在利率處於低谷階段,如果預期未來市場利率可能會上升,將來該公司支付的利息將會增多,顯然未來該公司的利息成本將會加大,該公司如何規避其利率風險呢?如果該公司在發債時,同時買入一份利率互換和約(利率的衍生工具),就可以轉變為支付固定利率的利息(不用擔心利率上漲的風險了)。(1)利率互換和約
接上例,該公司通過利率互換和約轉嫁了利率上漲的風險,該和約把浮動利率掉換成固定利率,這種標準的利率互換和約是一種協議,協議一方為「固定利息支付方」,另一方為「浮動利息支付方」,雙方約定利息時,利息支付日和名義本金均約定好,特別是雙方只交換利息,而不進行本金交換。

下圖1給出和約雙方的現金流量,圖中實線表示固定利息支付,虛線表示浮動利息支付,箭頭向上表示現金流入,箭頭向下表示現金流出。

圖1:雙方典型的現金流量

(2) 風險中性套利策略
上述標准互換協議的任一特徵可以發生變化,從而創造出非標準的互換協議。LTCM的互換協議就是典型的非標準的互換協議:
LTCM與其交易對象簽約,如果發展中國家發行的債券與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國債之間的收益率差距(yield spread)在未來變大,就必須支付對方一筆金額。反之如果利率價差變小,對方必須支付LTCM一筆金額。
LTCM認為在1998年初的時候,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流動性較低的債券(例如發展中國家發行的債券)與流動性較高的債券(如美國國債)之間的收益率差距過高。LTCM預期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將逐漸恢復穩定,市場會走向平穩,屆時二者的利率差距也就會縮小,LTCM的交易策略將因此而從中獲利。上述策略的本質就是賭收益率價差變小。
關於收益率價差概念見圖2。
三.市場不測與LTCM的投資風險分析
1. 市場不測
在1998年初,LTCM從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買價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約70%是屬於利率互換。在這種情況下,利率差距些微的縮小,都會給LTCM帶來巨額的獲利。同樣的,利率差距些微的增加,也會讓LTCM立即破產。

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盧布採用大區間浮動匯率(1美元兌換6.0~9.0盧布),直接導致盧布劇貶,葉利欽政府宣布無限期延緩債務清還,引發信用風險,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債券無人問津,收益率差距也急速增大。見圖3的信用風險變化示意圖。LTCM由於利差的快速擴大,導致投資損失呈幾何級數増加。到了1998年9月中旬,LTCM的損失超過40億美元,資產總值只剩下6億美元。

圖2:信用價差(收益率差距)示意圖圖3:信用風險變化示意圖

2.風險分析
(1)組合倉位
1998年初,LTCM管理的衍生商品達到約12000億美元,其中利率交換為6970億美元,其他期貨為4710億美元。

(2)高杠桿風險分析
資本市場是高風險的,但未必是高利潤,高杠桿是兩面刃,這正是LTCM失敗的主因。LTCM由於從創立以來持續的輝煌業績,以及擁有數位知名的人物,故能輕易的獲得貸款的援助。於是LTCM利用這些借來的資金,從事巨額的金融衍生商品的買賣。透過利率交換協議,使得LTCM可以利用少量的資金,從事大量的交易活動。
* 利率上升將會導致整體債券價值下降;
* 流動性降低造成債券價格下降。

事實上,LTCM手中的俄羅斯政府債券因流動性的下降(債券市場最終因盧布貶值而停止交易),造成劇烈虧損。例1:俄羅斯政府債券的價值僅為原來市價的1/3。

(3)流動性風險分析
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的流動性風險,成為LTCM破產的導火線。源自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到了1998年春,亞洲金融危機並沒有穩定。LTCM在此犯下更致命的錯誤,其持有的資產當中,有許多部位是流動性不大的金融商品,甚至LTCM本身就是該商品於市場中之最大的持有者。因此一旦LTCM必須變賣資產來償還損失時,LTCM本身的資產總值也會跟著急速縮水,亦即變現行風險。1998年8 月,俄羅斯盧布事件發生,引發信用風險,使得國際投資者對於發展中國家債券投資風險意識提升,要求更高的內部收益率,導致債券價格下跌,發展中國家的債券無人問津。

例2:LTCM持有10多億美元商業不動產抵押債券,1998年不動產行業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導致這種債券價格的大幅下跌。

(4)817俄羅斯盧布事件對於套利策略影響
LTCM早期觀察德國國債利率偏低,其他歐元國家利率偏高,兩者的收益率價差過大,LTCM賣空德國國債(因利率偏低,價格偏高),買入其他歐元國家國債。顯然過高的收益率價差將會走向回歸,LTCM預期德國利率回升,其他歐元國家利率下降。如果預期正確,過高的收益率價差將會回歸正常收益率價差,上述套利將會成功。

俄羅斯盧布事件發生後,歐洲大量資金逃到安全性高的德國債券市場,導致德國國債價格上升(不是預期的下跌),內部收益率下跌(不是預期的回升)。

例3:1998年8月17日前,義大利10年期國債利率比德國同期利率高30基點(base point),盧布貶值後,歐洲資金流到德國,導致德國利率下跌,義大利國債利率與德國國債利率差距擴大到50基點,導致LTCM的套利嚴重虧損。

1998年8月,LTCM的基金共損失44%,其中82%是做利差套利造成的。

(5)方向交易失誤
交易,更多的是基於判斷,方向判斷失誤,將導致致命的錯誤。
例4:LTCM預期歐元整合後,丹麥偏高的利率將會因之下降,預先買入丹麥的抵押貸款證券,如果預期正確,可以獲得價格上升的資本利得。俄羅斯盧布事件發生後,國際投資者要求更高的內部收益率,導致丹麥的債券倉位損失很大。例5:LTCM預期美國利率將會上升,債券價格將下跌,所以採用了賣空美國債券的策略,但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美聯儲調低利率,債券上漲,結果LTCM放空債券,損失巨大。

四.美聯儲的技術手法與警示
1.美聯儲(FED)伸出援救之手
LTCM的巨額虧損,嚴重影響了許多金融機構,所以美聯儲必需設法解決此問題。在資產管理的歷史幾乎沒有任何一支基金能像LTCM一樣,幾乎虧損了所有的資本,其欠下的債務,甚至比很多國家的債務還多。該公司積欠的債務,高達800億美元,並與銀行及券商間有訂立復雜合約,所以沒有人能准確計算出其衍生債務之規模,甚至有估計可能累積達一萬億美元的債務。因此,FED的副總裁Peter Fisher,於1998年9月22日,在其紐約自由街的總部內召開會議,包括旅行家、UBS、Merrill Lynch、J.P. Morgan等主要金融機構首腦均列席參加。結果最後大家同意出手拯救,由16家公司組成的銀行團,同意增資36.25億美元給LTCM,而避免其倒閉。
以下為1998年9月事件流水記錄:
(1) 1998年9月初,(2) LTCM公司致電FED官員Mc Donough,(3)申述其公司困境。
(4) 1998年9月18日,(5) LTCM無法取得其所需資金;
LTCM 致電FED官員Mc Donough,請求其安排召開會議;
Mc Donough聯繫上FED主席Alen Greenspan和美國財政部長Robert Rubin。
(6) 1998年9月20日,(7) FED官員Peter Fisher帶隊造訪LTCM總部,(8)考慮LTCM的潛在部位平倉對於市場的影響。
(9) 1998年9月22日早上
? Peter Fisher會晤Goldman Sachs、Merrill Lynch、J.P. Morgan,? 隨後UBS加入討論;
? 在評估了平倉對於市場的影響後,? 各投資銀行被迫援救;
1998年9月22日晚
? 四大券商在紐約FED開會討論援救方案;
? 13家券商隨後開會,? 通知LTCM准備? 文件。
(10) 1998年9月23日,(11) LTCM獲得增資36.25億美元,(12) Mc Donough宣稱這是為了避免基金破產及全球股市崩潰的唯一方法。
2.LTCM的啟示
啟示1:銀行與其說救人不如說是自救。
若無人出面拯救LTCM,而放任其倒閉,會發生什麼狀況呢?首先,LTCM必須被迫變賣其資產以償還虧損,且擴展到所有與LTCM從事交易的對象。因此無可避免的,將導致這些資產價格劇跌。於是其他與LTCM持有相同資產組合的投資人(如銀行、避險基金等),則會因這些資產價值縮水而蒙受損失。最後,所有借錢LTCM的法人以及其交易對象,也會因為LTCM的倒閉而面臨破產威脅。拯救LTCM的行動,其實就是銀行機構不得已的自救方案。
啟示2:計量化管理工具的缺陷
LTCM的投資策略,還是非常傑出的,盧布事件導致的「運氣」上的問題,使其損失難以控制住。然而其戰術使用上,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高杠桿操作同時,甚至買入流動性不好的金融商品。價格風險雖然可以利用軟體加以分析,但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卻很難評估。當整體市場出現流動性風險時,原先對應的避險策略,都被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所抹殺。

從俄羅斯經濟崩潰到LTCM的衰亡

從俄羅斯經濟崩潰到LTCM的衰亡,看似是兩樣毫不相乾的事情,近日當幾個朋友重新整理思路的時候,卻發現了驚人的聯系,我們不的不做出"一切都是美國的陰謀"這一令我們自己都驚訝的結論,結論之所以驚人並不是因為又一次揭露了美國為了維系霸權不惜動用一切力量打垮敵人的行為,而是這個陰謀確實太大太大了.

LTCM全稱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gagement),曾經與量子基金(Quantum Fund)、老虎基金(Tiger Fund)、歐米伽基金(Omega Fund)並稱當時國際四大"對沖基金".而他的管理層更是令人瞠目,也許你不認識這些名字,但僅僅是看見這寫頭銜,你會有什麼感覺:華爾街債務套利之父梅里韋瑟(Meriwehter),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默頓(Robert Merton)和舒爾茨(Myron Schols),前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及美聯儲副主席莫里斯(David Mullis),還有前所羅門兄弟債券交易部主管羅森菲爾德(Rosenfeld).

在這樣一芝"夢幻團隊"的領導下,LTCM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1994年成立之初,其資產凈值只有12.5億美元,而到1997年末,卻已經上升到 48億美元,凈增長達到2.84倍.1994到1997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為:28.5%、42.8%、40.8%和17%.甚至1997,股市每一美元票面上的紅利達到2.82美元.

但這個輝煌的金融帝國主義崩潰也只在一瞬間. 1998年LTCM把一項賭注下在美國30年國庫券和29年國庫券的價格收斂上(賣空前者,買入後者),本以為可以不論價格升降都穩操勝卷。不料,亞洲和俄國的金融危機使驚恐的投資者一窩蜂地湧向似更安全吉祥的30年國庫卷,結果造成30年國庫卷和 29年國庫卷的價格發散,而非收斂。類似的其它幾個「收斂交易」,也都以發散而告終,故「長期資本」這家著名的對沖基金不得不求助於美聯儲的「軟預算約束」以免破產並引發全球金融危機。1998年秋,LTCM步入險境。LTCM原以為風險股票與低風險股票之間的差價會縮小,加大了豪賭的力度。但事與願違,受俄國債務危機影響,兩者間的差價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加大了。8月,LTCM持有的各類股票價值下跌44%,價值約20億美元。9月13日,LTCM 的股本金 43億美元幾乎全部賠光。9月23日,美聯儲出面組織安排,以美林、摩根為首的15家國際性金融機構注資37.25億美元購買了LTCM的90%股權,共同接管了該公司,從而避免了它倒閉的厄運。

也許我們可以把一切歸咎於風險,歸咎於對沖基金的本身就只能算是投機而不是投資,我甚至用巴林銀行的例子安慰自己,但是我們不難在LTCM的興衰過程中發現一些很細微的值得我們感興趣的東西。

LTCM的成功是建立在一個公式的基礎上的,這就是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從廣義上說,這個公式為整個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定下來了基調,試圖將金融衍生品分析與交易系統化,計量化,理性化.這個看似優秀的公式也使他的創立者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一個問題立刻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本質是什麼?是投機,是賭博,當賭博的結果可以預期的時候,賭博本身的價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朋友一句話,令我猛醒:"格老(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為什麼任憑他們胡鬧而不制止??"何止是一個不制止啊,當時波恩女士曾警告過櫃台外交易的風險,格林斯潘和萊維特(當時美國政權交易中心主席)卻一直以市場已經有了足夠的監管為理由要求波恩女士保持緘默,要知道這位波恩女士也不是一般的人,除了身為美國商品期貨交易會主席之外,她還和格林斯潘,萊維特,美國財政部長魯賓,都一起在總統的金融工作小組里任職,格老為什麼要這樣?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看看俄羅斯的經濟.蘇聯解體了,龐大的帝國噗哧一聲消失在地球上,漸漸演變成了歷史書上的一個"前"字.美國的經濟學家們曾經自豪的說,我們沒有使用一槍一彈就剝奪了一個大國的行動自由.是啊,俄羅斯的經濟經過了休克療法的陣痛,確實到了該反省的時候了,烏克蘭的獨立使俄羅斯被挖去了歐洲左心,剩下的聖彼得堡到莫斯科這根脊柱和烏拉爾工業區這個右心支撐著俄羅斯這個歐洲病夫,在這個時候外匯成為了一切經濟活動的核心,相比東南亞國家能喊出:"犧牲一帶少女的青春,換取國家經濟的騰飛"的口號,這對於俄羅斯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俄羅斯在一九九七年中經濟逐漸轉好之際,曾吸納巨額的外國投資,外國對俄羅斯持有債務和股票超過兩千億美元,其中主要債權人是德國,瑞士與美國的銀行,當時俄國政府所積欠的外債超過一千三百億美元,短期的就有六百億美元,光是要支付利息,每年所需要的資金就超過二百億美元.可是外匯,談何容易啊.

據資料記載,當時的俄羅斯, 80%的外匯來源來自於武器和石油的出口,前者屬於特殊產品,受制於顯而易見原因,其出口的規模受國際政治風雲變換的影響很大,而靠出賣資源也不是長久之計策.我們無法想像俄羅斯的石油工業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艱難前行的苦痛,要知道俄羅斯石油開采成本也已經達到了 12至18美元每桶,也就是說俄羅斯現在的石油出口價格應該高於25美元每桶才能贏利.而1998年1月7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原油平均價降至每桶14.69美元,比該組織規定的每桶21 美元的內部參考價低6美元以上.俄羅斯的工業完了,1996年,俄羅斯石油產量達到創記錄的最低點3.1億噸,即使相比於1991年的5.16億噸也是少的可憐的,但是俄羅斯的石油出口卻是在增加的.......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你能理解俄羅斯的痛苦嗎?

在這樣的情況下,另一條消息襲擊了俄羅斯,美國人宣稱,石油的價格可能進一步下跌.猶如晴天霹靂,然而彷彿美國人先知先覺,國際原油價格在1998年5月 28日得出的上半年加權平均價格僅為717.58元/噸(不含稅),跌破每桶12美元,12美元每桶的原油價格俄羅斯當時連起碼的糧食進口都不能滿足了,只有中國處於人道主義以及地緣政治的考慮,當時緊急向俄羅斯輸出農產品.

一個曾經如此橫行的帝國竟然破落成此番田地,怎能不讓親近者珊然淚下呢?何況也許這個帝國在1997年還看見過復興的火焰.

從1997年到1998年,我們以俄羅斯經濟崩潰為目標,很清晰發現許多"巧合":當俄羅斯最需要外匯的時候,國際原油價格一跌再跌;武器出口也一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撓.1998年01月01日,俄羅斯新盧布開始流通,1月底,因為世界石油價格持續下跌造成俄羅斯政府財政狀況急劇惡化,為彌補財政赤字,國家發債規模急劇膨脹,致使股市和債市引發又一輪下跌行情,繼爾就發生了貨幣大貶值.俄羅斯再度爆發金融危機。回首看看從94年LTCM成立到98年盧布崩盤,其間有多少千絲萬縷的聯系啊.俄羅斯缺少外匯,石油,武器掙不著錢,美國佬就把一個用"完美"公式建立起來的投機公司擺在他面前,本身是賭博,但是現在的賭博已經能穩操勝券了,誰不會動心呢,何況還是手上缺錢的人.但我想問,這個世界上金融市場的游戲規則誰制定的? 操縱金融危機的是些什麼人?? 能操縱石油價格的又是什麼人??? 請問,現在還有人懷疑這僅僅是一場巧合嗎?

LTCM輸了,表面上,他輸在理論出現漏洞,小概率事件發生的時候,也就是賭博預測失敗的時候.但是為什麼美國政府明知道理論有漏洞,明知道公司終有一天會衰亡,卻不制止. 原因很簡單,可憐的LTCM從一開始就是吸引俄羅斯上鉤的誘餌,它用足夠吸引力的期望值吸收了俄羅斯那可憐的為數不少的最後一點美元儲備.等到盧布崩潰, LTCM的存在價值也就消失了,而最終擺脫不了垂死的命運.

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波恩女士的警告,因為作為陰謀,這套崩潰俄羅斯經濟的計劃太龐大了,作為美國總統金融顧問的波恩女士不可能不知情,她的警告無非就是為了證明自己,證明美國政府的清白罷了.

1998年09月30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宣布,在於今年9月30日結束的1998年財政年度里,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預計將出現約700億美元的盈餘。這是美國政府自1969年以來首次實現財政盈餘。不知道這裡面,有多少是其他國家人民的血汗

㈧ 投資者在長期國債期貨市場尋找套利機會。如果空頭方可以選擇交割任何有效期長於15年的債券,會出現什麼狀況

中國國債期貨已經取消十多年了。因為3.27國債事件,到網上一查就知道

㈨ 請問誰可以結合LTCM這公司說說財務杠桿怎麼操作的啊

財務杠桿= △EPS/EPS
---------
△EBIT/EBIT

EBIT
= -----------
EBIT-I(利息)

息稅前利潤變動引起每股收益變動

簡單的說就是舉債越多,財務杠桿越大,風險越大,就會影響股東收益,賺來的錢不夠支付舉債的利息,造成虧損 LTCM就是這樣失敗的

重新認識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的興衰

歲末年初, 難得的享受了幾天假期,隨手翻來書架上久已未動的閑書,講的是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已經詳細的知道了這個故事。上次還是在國內的時候讀過此書,現在在北美的金融行業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 重讀它的故事, 感受完全不同於幾年前了。
投機市場中不存在百戰百勝的法寶,任何分析方法與操作系統都有缺陷和誤區。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故事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一、 LTCM營造的海市蜃樓
1. 四大天王
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的總部設在離紐約不遠的格林威治, 是一家主要從事債務工具套利活動的對沖基金。該基金創立於1994年, 主要活躍於國際債券和外匯市場, 利用私人客戶的巨額投資和金融機構的大量貸款,專門從事金融市場炒作。它與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歐米伽基金一起被稱為國際四大「對沖基金」。
2. 夢幻組合
LTCM的掌門人是Meriwehter, 被譽為能點石成金的華爾街債務套利之父。他聚集了華爾街一批證券交易的精英加盟: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Merton和Myron Schols, 他們因期權定價公式榮獲桂冠;前財政部副部長及聯儲副主席David Mullis;前所羅門兄弟債券交易部主管Rosenfeld。這個精英團隊內薈萃職業巨星、公關明星、學術巨人,真可謂夢幻組合。
3. 驕人業績
在1994-1997年間,LTCM的業績輝煌驕人。成立之初,資產凈值為12.5億美元,到1997年末,上升為48億元,凈增長2.84倍。 每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為:1994年28.5%、1995年42.8%、1996年40.85%、1997年17%。
4. 致富秘笈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以「不同市場證券間不合理價差生滅自然性」為基礎,制定了「通過電腦精密計算, 發現不正常市場價差,資金杠桿放大,入市套利」的投資策略。舒爾茨和默頓將金融市場歷史交易資料, 已有的市場理論、學術研究報告和市場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套較完整的電腦數學自動投資模型。他們利用計算機處理大量的歷史數據, 通過連續而精密的計算得到兩種不同金融工具間的正常歷史價格差, 然後結合市場信息分析它們之間的最新價格差。如果兩者之間出現偏差,並且該偏差正在放大,電腦立即建立起龐大的債券和衍生工具組合, 大舉套利入市投資;經過市場一段時間調節,放大的偏差會自動恢復到正常水平,此時電腦指令平倉離場, 獲取偏差的差值。
5. 法寶之暇
但是不能忽略的是, 這套電腦數學自動投資模型也有一些致命之處:模型假設前提和計算結果都是在歷史統計基礎上得出的,但歷史統計永遠不可能完全覆蓋未來現象;LTCM的投資策略是建立在投資組合中兩種證券的價格波動正相關的基礎上。 盡管它所持核心資產德國債券與義大利債券正相關性為大量歷史數據所證明, 但是歷史數據的統計過程往往會忽略一些小概率事件。亦即上述兩種債券的負相關性。
6. 陰溝翻船
LTCM萬萬沒有想到, 俄羅斯金融風暴引發了全球的金融動盪, 結果它所沽空的德國債券價格上漲, 它所做多的義大利債券等證券價格下跌, 它所期望的政相關變成負相關, 結果兩頭虧損。 它的電腦自動投資系統面對這種原本忽略不計的小概率時間, 錯誤地不斷放大金融衍生產品的運作規模。 LTCM利用投資者那兒籌來的22億美元作為資本抵押, 買入價值為3250億美元的債券, 杠桿比例高達60倍。由此造成公司的巨額虧損。它從5月俄羅斯金融風暴到9月全面潰敗, 短短的150天資產凈值下降90%, 出現43億美元的巨額虧損, 僅餘5億美元, 已走到破產的邊緣。9月23日, 美聯儲出面組織安排, 以美林、摩根為首的15家國際性金融機構注資37.25億美元購買了LTCM的90%股權,共同接管了公司, 從而避免了它倒閉的厄運。
二、 LTCM興衰的啟示
1. 投機市場中不可能出現神聖, 任何人都會犯錯誤。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擁有國際上第一流的債券運作高手, 擁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科研天才,擁有國際上第一流的公關融資人才。但是, 這個夢幻組合的每一位成員都對LTCM的重挫負有責任。 因此, 我們投資人不應該迷信任何人,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2. 投機市場中不存在制勝法寶,任何分析系統和分析方法都有缺陷和失誤。LTCM曾經以為它們掌握了致富法寶,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連連得手, 自信多多, 可是出現了小概率事件, 造成巨額虧損。因此, 我們運用任何工具和方法在證券市場上進行操作時,必須認識到它們也會出錯,會使你喪失一些機會。
3. 在投機市場上生存與發展, 控制風險是永恆的主題。正因為在證券市場上任何人和任何方法都可能出錯, 所以控制風險是我們應終生牢記在心的鐵律。如果你所依賴的方法和工具, 在出錯時,僅僅使你喪失一些賺錢的機會,這並不要緊。 如果它們出錯時,有可能會令你傷筋動骨,全軍覆沒甚至負債累累, 這樣的風險就要嚴格控制了。所以我們不要透支炒股,更不要借錢炒股, 在高位炒作時要注意及時止損。

(期貨交易有風險, 只有風險資金可用於期貨交易. 不是所有投資者都適合期貨和期貨期權交易. 當你決定交易前, 應考慮你的財務狀況. 以往的表現和假設的結果不足以做為未來表現的參考.)

熱點內容
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晚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3 瀏覽:396
阿壩小金縣橡膠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5:40 瀏覽:908
楚雄大姚縣豆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4:02 瀏覽:736
做期貨能在網上開戶嗎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591
安慶宜秀區早秈稻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32:22 瀏覽:377
正確的原油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9:41 瀏覽:39
達州市纖維板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11 瀏覽:310
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白銀期貨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5:07 瀏覽:883
上海外盤期貨哪裡開戶 發布:2021-12-16 12:24:10 瀏覽:448
香港日發期貨開戶網站 發布:2021-12-16 12:24:09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