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期貨市場發展
① 國債期貨的意義
國債期貨本身是一個利率衍生品,它肯定會影響利率,它對利率市場的影響,還不是簡單影響某一個利率,而是整個利率市場化,是整個利率體系很重要的環節。
作為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利率的市場化是很關鍵的一塊。在中國目前我們各個市場上,可以看到比如像信貸市場,像存款利率、貸款利率一般由央行強制制定,這塊是一個管制利率,是一個非市場化的利率。
在貨幣市場,可以說短期資金市場有shibor,上海的銀行間市場的利率,也是一個基準利率。
在國債市場有國債和央票,形成一些基準利率。按道理說,這是有幾個不同的利率體系,不同的整合,但是目前整個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基準利率還沒有形成,或者一個市場化的基準利率體系還沒有形成,這是和整個國債市場交易不活躍,國債的現貨交易太少,機構過於單一相關。而恰恰國債期貨的推出會改變這個狀況。
因為國債期貨,第一,它有不同的機構參與,不僅是商業銀行和大的保險公司,它有很多個人投資者和券商資金,它會反映不同市場投資者對利率的不同判斷,這是一個市場化的利率形成的基石。但是國債在交易所之間,交易所利率有競價,不同的機構同時報價,最後形成一個市場認可的利率,這樣一個利率體系對於形成整個中國的收益率曲線是很好的基石。
如果說國債期貨的推出對整個中國利率市場有什麼影響的話,應當說,國債期貨是整個利率市場化的基石。
② 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
一、期貨市場的發展過程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
(一)商品期貨——標的物為實物商品的期貨合約。
1、農產品期貨: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誕生以及1865年標准化合約被推出。
1. 穀物期貨——小麥、玉米、大豆
2. 經濟作物——棉花、咖啡、可可
3. 畜禽產品——黃油、雞蛋、生豬、活牛、豬腩
4. 林產品 ——木材、天然橡膠
2、金屬期貨:1876年成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開金屬期貨交易之先河。當時的名稱是倫敦金屬交易公司,主要從事銅和錫的期貨交易。
1.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國際定價權)、錫、鉛、鋅、鋁、鎳、白銀
2. 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黃金(1974年推出,國際定價權)、白銀、銅、鋁
3、能源期貨:原油、汽油、取暖油、丙烷
1. 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
2. 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
(二)金融期貨
目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
1、外匯期貨(第一種金融期貨)
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設立了國際貨幣市場分部(IMM),首次推出外匯期貨合約。
2、利率期貨
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上市國民抵押協會債券(GNMA)期貨合約,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率期貨合約。
1977年8月,美國長期國債期貨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上市,是迄今為止國際期貨市場上交易量較大的金融期貨合約之一。
3、股指期貨
1982年2月,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開發了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合約。
(三)期貨期權
1. 1982年10月1日,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上市。
2. 期權交易與期貨交易都具有規避風險、提供套期保值的功能,但期貨交易主要是為現貨商提供套期保值的渠道,而期權交易對現貨商、期貨商均有規避風險的作用。
3. 目前,國際期貨市場上的大部分期貨交易品種都引進了期權交易方式。
4. 目前國際期貨市場的基本態勢是:商品期貨保持穩定,金融期貨後來居上,期貨期權(權錢交易)方興未艾(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
5. 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權交易所。
二、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趨勢
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後,浮動匯率製取代固定匯率制,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的變化,出現了市場經濟貨幣化、金融化、自由化、一體化(電子化的結果)的發展趨勢,利率、匯率、股價頻繁波動,金融期貨應運而生,使國際期貨市場呈現一個快速發展趨勢,有以下特點:
1. 期貨中心日益集中——國際中心:芝加哥、紐約、倫敦、東京;區域中心:歐洲大陸、新家坡、香港、韓國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體現在交易品種增加,交投活躍,成交量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等方面。
1. 市場規模不斷壯大
2. 全球交易量增長速度非常快;
3. 交易量呈現加速增長現象;
4. 全球期貨、期權交易量的迅猛增長主要來自於美國以外的交易所。
5. 金融期貨的發展勢不可擋
2006年全球期貨、期權交易量中,金融期貨、期權的比例高達91%,商品期貨、期權的比例僅為9%。
1. 期權交易後來居上
2000年,全球期權(現貨期權和期貨期權)交易總量第一次超過了期貨交易的總量。
在期貨交易中,無論時買進還是賣出期貨,其面臨的高風險與高收益是對稱的,即買賣者可能大贏也可能大虧。然而,在期權交易中,兩者得到了分離。
1. 聯網合並發展迅猛(原因:1經濟全球化2競爭日益激烈3場外交易發展迅速)
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期貨交易所。
1. 交易方式不斷創新——公開喊價和電子化交易
2. 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3. 改制上市成為潮流——其形成根源是競爭。
2000年底,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成為美國第一家公司制交易所。
其他改制的著名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結算有限公司,納斯達克。
③ 國債期貨給市場帶來什麼影響
一、交易門檻
債期貨的准入門檻,沿用了股指期貨的適當性制度原則,開戶門檻依舊為50萬元。但國債期貨設計交易保證金率為2%,一手為標的100萬元的國債,交易一手需要2萬元保證金。只需要兩萬元就可以交易品種,卻設置了高達50萬元的門檻,無疑將大多數中小投資者拒之於門外了。
點評:如果僅就此條就下結論說對A股沒影響或影響很小,顯然有失偏頗。因為畢竟明顯存在資金的分流。如果記得不錯,327國債期貨後緊接著就出現了5.18井噴行情。同時,本著公平的原則,放開開戶條件讓中小投資者參與也是可以預期的。
二、利率市場化的先導
國債期貨與利率市場化互為因果。因為國債期貨交易的就是資金價格。以5年期國債期貨標准合約100萬元而論,它交易的就是5年後這100萬元值多少錢。這個價格通過國債期貨買賣雙方而定,而它上下浮動的幅度,就將影響利率。目前,我們的利率由央行確定,國債期貨推出後就有可能由市場來確定。
點評:市場化的利率本身就是大勢所趨,但是,如果認為期貨推出就能利率市場化就未免太天真了。因為央行一樣可以進場交易,從而主導利率走勢。其實,美聯儲就是這樣乾的。
三、加快人民幣國際化
隨著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推廣,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功能加強,境外持有人民幣的政府和機構,購買和持有我國國債的需求日趨強烈,也需要運用國債期貨來管理持債風險。
點評:雞蛋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我們買了那麼多美債、歐債,難道其它政府沒有這方面的需求?況且,這個市場的交易量絕非當今國內任何一個市場可以比擬的,套現太容易了。
④ 請問現在的國債期貨市場趨勢
你可以去長沙的中國國際期貨了解下情況,這么一個大型的期貨公司,一定可以告訴你市場的動向
⑤ 國債期貨究竟會給市場帶來什麼
一、交易門檻 債期貨的准入門檻,沿用了股指期貨的適當性制度原則,開戶門檻依舊為50萬元。但國債期貨設計交易保證金率為2%,一手為標的100萬元的國債,交易一手需要2萬元保證金。只需要兩萬元就可以交易品種,卻設置了高達50萬元的門檻,無疑將大多數中小投資者拒之於門外了。 點評:如果僅就此條就下結論說對A股沒影響或影響很小,顯然有失偏頗。因為畢竟明顯存在資金的分流。如果記得不錯,327國債期貨後緊接著就出現了5.18井噴行情。同時,本著公平的原則,放開開戶條件讓中小投資者參與也是可以預期的。 二、利率市場化的先導 國債期貨與利率市場化互為因果。因為國債期貨交易的就是資金價格。以5年期國債期貨標准合約100萬元而論,它交易的就是5年後這100萬元值多少錢。這個價格通過國債期貨買賣雙方而定,而它上下浮動的幅度,就將影響利率。目前,我們的利率由央行確定,國債期貨推出後就有可能由市場來確定。 點評:市場化的利率本身就是大勢所趨,但是,如果認為期貨推出就能利率市場化就未免太天真了。因為央行一樣可以進場交易,從而主導利率走勢。其實,美聯儲就是這樣乾的。 三、加快人民幣國際化 隨著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推廣,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功能加強,境外持有人民幣的政府和機構,購買和持有我國國債的需求日趨強烈,也需要運用國債期貨來管理持債風險。 點評:雞蛋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我們買了那麼多美債、歐債,難道其它政府沒有這方面的需求?況且,這個市場的交易量絕非當今國內任何一個市場可以比擬的,套現太容易了。
⑥ 國債期貨對市場有什麼意義
因為國債期貨,第一,它有不同的機構參與,不僅是商業銀行和大的保險公司,它有很多個人投資者和券商資金,它會反映不同市場投資者對利率的不同判斷,這是一個市場化的利率形成的基石。但是國債在交易所之間,交易所利率有競價,不同的機構同時報價,最後形成一個市場認可的利率,這樣一個利率體系對於形成整個中國的收益率曲線是很好的基石。
如果說國債期貨的推出對整個中國利率市場有什麼影響的話,應當說,國債期貨是整個利率市場化的基石。
⑦ 國債期貨交易的恢復國債期貨市場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必要性 l、國債期貨交易可以有效地管理利率風險,為我國國民經濟體系提供利率風險防範機制和工具。隨著市場化改革和放鬆金融管制的要求,90年代中期以來中央銀行加快了推動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利率風險呈現出逐步擴大的趨勢,市場主體對於利率風險管理及其工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而國債期貨正是利率風險管理地有效工具。
2、國債期貨交易能提升國債市場功能,促進國債市場發展,完善我國金融市場體系。首先,國債期貨交易能顯著地提高國債市場的流動性和透明度。流動性不足是困擾國債市場地深層次原因之一,嚴重製約了國債市場功能的發揮。其次,國債期貨交易有助於培育機構投資者和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這是因為:(1)培育機構投資者需要豐富的投資品種和相應的風險管理機製作為市場依據,恢復國債期貨交易可以為機構投資者增加新的投資品種,提供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降低機構投資者的交易成本,有利於組合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2)恢復國債期貨交易有利於減少市場操縱行為,形成比較公平的市場環境,真正體現「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原則。
3、開展國債期貨交易能為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最終實現創造條件。從上講,國債期貨交易要以利率市場化作為前提條件,但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又需要國債回購、期貨和期權市場作為配套的市場機制。由於國債利率是利率市場化的排頭兵,更需要國債期貨市場的起步和發展作為呼應。
4、恢復和發展國債期貨交易是完善期貨市場,發展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和參與國際金融競爭的現實需要。發展金融衍生產品有助於完善我國金融市場體系,提高國際競爭力,而恢復國債期貨交易可以作為我國發展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切人點。由於20世紀90年代初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積累了開展國債期貨交易的經驗和教訓,也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另外國債期貨與其他金融衍生品種相比風險較小,因此,可以把恢復和發展國債期貨交易作為發展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切人點。
(二)可行性 我國環境相對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時已經有了顯著變化,無論是在利率市場化還是在現貨市場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發展,也為當前恢復和發展國債期貨交易准備了條件。
1、利率市場化取得階段性進展,為國債期貨的恢復提供了現實依據。國債期貨是利率期貨的主要品種之一,利率的市場化和資金的流動性是國債期貨產生的重要條件。隨著我國市場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對利率的管制己越來越松,利率市場化必將成為必然趨勢。如我國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已經放開,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控制已經取消,國債回購市場交易規模不斷擴大,回購利率成為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利率形式。1996年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啟動,2000年實現外幣利率的市場化,其後又推出了利率市場化的三年步驟。這表明我國為適應新的形勢和經濟發展需要,開始朝利率市場化的方向大步邁進。由此可見,利率市場化和國債期貨的推出是相互作用,相互的,利率市場化為國債期貨的恢復提供了必要條件,國債期貨的恢復又為利率市場化提供了配套的保障機制。
2、快速發展的現貨市場為恢復和發展國債期貨市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首先,在國債的發行規模上,1997——2001年的國債發行量分別為2449.39億元、 3808.67億元、4014.5億元、4880億元和5004億元自1998年以來無記名式國債的發行完全停止,憑證式國債的發行比例相對下降,而可上市流通的記帳式國債的發行比例則大幅上升,市場流動性大幅提高。其次,國債期限結構更加完善。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1985年至1993年之間,是清一色的 2到5年期中期債券,1994年開始出現了近20%的1年期和少於1年期的債券,同時也有小部分超過6年期的債券,不過沒有出現10年以上的長期債券,1997年發行的國債中10年期債券約佔5.5%,而2002年以來國債包括了l、2、3、7、10、15和目前期限最長的30年期國債,在長短期限配搭上較以前分布更為「均勻」,使我國國債市場的收益率曲線更為完整,也為國債期貨提供了依據。
3、商品期貨交易的開展為我國推出金融衍生產品特別是恢復國債期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國債期貨作為金融期貨的一種與商品期貨交易具有很多共同點,如其價格載體都是現貨,其交易機制都是依賴於投資者對未來現貨市場價格的預期等,因而在恢復國債期貨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商品期貨交易一些成功的經驗,並有目的的避免一些在商品期貨交易中發生而且有可能在國債期貨交易中發生的。同樣商品期貨交易市場的規范和發展在交易場所、交易規則設計、交易監管等方面為國債期貨交易市場的重新建立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的經驗。
⑧ 國債期貨的走勢受什麼影響
國債期貨 不就相當於未來的利率波動麽。簡單的說未來利率上升,國債收益率就會增加,同時資金面收緊,國債價格就會下降。反之利率下降,國債收益率降低,國債價格就會提高。所以國債期貨是一個利率工具。用來規避未來的利率風險。
影響國債期貨價格的主要因素是國債現貨價格,而國債現貨價格主要受市場利率影響,而影響市場利率的主要因素有:
1、貨幣供給量
貨幣供給量由狹義貨幣Ml(流通現金MO+支票存款)和廣義貨幣M2(Ml+儲蓄存款)組成,金融市場發達國家還會計算更廣義的M3(M2+其他短期流動資產)。
2、宏觀經濟政策
主要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除了本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外,全球主要經濟體、本國主要對外貿易夥伴、主要投資輸入輸出地的宏觀經濟政策都對利率有著重要影響。
3、匯率
某國匯率幣值上升,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該國利率會相對下降。這是因為更多的外資會流入該國市場,降低資金成本,即降低無風險利率,反之亦然。
很高興,雲掌股吧為你解答,望採納,希望對你有幫助
⑨ 國債期貨最初起源於那個國家的哪個交易所
期貨的產生與發展
(一)期貨交易的起源
期貨市場的歷史可以追索到中世紀。最初創建期貨市場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農民和商人的需要。假定某年5月份一位農民的狀況,他預計在9月份收獲穀物的價格將會不確定。如果當時供小於求,穀物價格可能漲到很高--尤其是當農民不急於賣出穀物時,顯示易見,此時農民及其家人面臨著很大價格不確定的風險。
下面我們假定有一位商人對穀物有長期的需求,他也面臨著很大的價格風險。在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價格對他會很有利。但是當供小於求時,價格都有可能漲得過高。這樣一來,對農民和商人來說,在9月份(或更早)時見面,根據雙方對9月份穀物的供求的預期而達成一個一致的價格,就很有意義。換句話說,他們可以協商制定某種類型的期貨合約,這個期貨合約可以消除雙方各自面臨的因未來價格不確定而產生的風險。
期貨交易是從現貨交易中遠期市場發展而來的。
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在19世紀中期產生於美國中北部地區。1848年芝加哥的82位商人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並採用遠期合約方式進行交易,到了1865年,又推出了標准化合約。同時實行了保證金制度,向簽約雙方收取不超過合約價值10%的保證金作為履約保證。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制度創新,促成了真正意義上期貨交易的誕生。而投機者很快對這種合約產生了興趣。他們發現,交易活動中合約的交易比交易穀物本身更有吸引力。
(二) 期貨的發展
從早期的農產品期貨開始後的一百多年來,期貨交易的對象不斷擴大,種類日益繁多,花樣不斷翻新。有傳統的農產品的期貨,如穀物、棉花、小麥、油菜籽、燕麥、黃豆、玉米、糖、咖啡、可可、豬、豬肚、活牛、木材等等期貨;有金屬期貨,如黃金、白銀、鉑、銅、鋁等期貨,有方興未艾的能源期貨;如原油、汽油等。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迅速崛起的金融期貨;如:外匯、利率、股票指數等期貨。
金融期貨自從本世紀70年代初問世以來,發展十分迅速,交易量呈"爆炸性"上升之勢。金融期貨主要包括利率期貨、外匯期貨和股票指數期貨。在美國期貨市場上,目前主要的外匯期貨包括日元期貨、德國馬剋期貨、加元期貨、歐元期貨等。利率期貨包括美國政府長期、中期和短期國債期貨等。股票指數期貨有標准·普爾500股價指數(S&P500)期貨、道·瓊斯指數期貨、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股價指數期貨等。
近十年來期貨交易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幾近成為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中的標志性特徵之一。尤其是金融期貨交易量的增長十分驚人。在當今全球期貨交易量中金融期貨的交易量已經遠遠超過商品期貨的交易量,佔全部總成交量的80%以上。在歐洲,隨著歐元區經濟一體化過程的深化,金融期貨交易量呈現出突飛猛進的發展。金融期貨的交易量更是一度超過股票現貨的交易量。
⑩ 國債期貨的期貨交易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2013年9月2日宣布,國債期貨上市前的各項准備工作已經就緒,首批三個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將於9月6日上市交易。
國債期貨是一種金融期貨,在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謂是中國金融期貨的先驅。中國的國債期貨交易試點開始於1992年,結束於1995年5月,歷時兩年半。
1992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最先開放了國債期貨交易。上交所共推出12個品種的國債期貨合約,只對機構投資者開放。但在國債期貨交易開放的近一年裡,交易並不活躍。從1992年12月28日至1993年10月,國債期貨成交金額只有5 000萬元。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對國債期貨合約進行了修訂,並向個人投資者開放國債期貨交易。1993年12月,原北京商品交易所推出國債期貨交易,成為中國第一家開展國債期貨交易的商品期貨交易所。隨後,原廣東聯合期貨交易所和武漢證券交易中心等地方證交中心也推出了國債期貨交易。
1994年第二季度開始,國債期貨交易逐漸趨於活躍,交易金額逐月遞增。1994年結束時,上交所的全年國債期貨交易總額達到1.9萬億元。1995年以後,國債期貨交易更加火爆,經常出現日交易量達到400億元的市況,而同期市場上流通的國債現券不到1 050億元。由於可供交割的國債現券數量遠小於國債期貨的交易規模,因此,市場上的投機氣氛越來越濃厚,風險也越來越大。
1995年2月,國債期貨市場上發生了著名的「327」違規操作事件,對市場造成了沉重的打擊。1995年2月25日,為規范整頓國債期貨市場,中國證監會和財政部聯合頒發了《國債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2月25日,中國證監會又向各個國債期貨交易場所發出了《關於加強國債期貨風險控制的緊急通知》,不僅提高了交易保證金比例,還將交易場所從原來的十幾個收縮到滬、深、漢、京四大市場。
一系列的清理整頓措施並未有效抑制市場投機氣氛,透支、超倉、內幕交易、惡意操縱等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國債期貨價格仍繼續狂漲,1995年5月再次發生惡性違規事件—「319」事件。
1995年5月17日下午,中國證監會發出通知,決定暫停國債期貨交易。各交易場所從5月18日起組織會員協議平倉;5月31日,全國十四個國債期貨交易場所全部平倉完畢,中國首次國債期貨交易試點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