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債期貨定價
A. 怎麼看美國國債期貨報價
雅虎上有
B. 國債期貨的價格是101-16(美國國債期貨報價為1/32,價格中的-16應為16/32)
國債期貨的價格是101美國國債期貨為32分之一,這個價格很值得考慮
C. 有關美國短期國債期貨的最小變動價位的問題
這是三個月的短期國債 3指的是3個月 3/12 指的是三個月除以12個月 就是三個月的報價
要不不乘以月份除以12的話 就相當於一年了
D. 國債期貨是怎麼定價的
國債一般是半年或一年付息一次。在兩次付息中間,利息仍然在滾動計算,國債持有人享有該期限內產生的利息。因此在下一次付息日之前如果有賣出交割,則買方應該在凈價報價的基礎上加上應付利息一並支付給賣方。
由於是實物交割,同時可交割債券票面利率、到期期限與國債期貨標准券不同,因此交割前必須將一籃子可交割國債分別進行標准化,就引入了轉換因子。交易所會公布各個可交割債券相對於各期限國債期貨合約的轉換因子(CF),且CF 在交割周期內保持不變,不需要投資者計算。
當一種國債用於國債合約的交割時,國債期貨的買方支付給賣方一個發票價格。發票價格等於期貨結算價格乘以賣方所選擇國債現券對應該期貨合約的轉換因子再加上該國債的任何應計利息。
在可交割國債的整個集合中,最便宜的可交割國債就是使得買入國債現券、持有到交割日並進行實際交割的凈收益最大化。大多數情況下,尋找最便宜國債進行交割的可靠方法就是找出隱含回購利率最高的國債。
依據無套利定價原理,國債期貨價格等於國債現券價格加上融資成本減去國債票面利息收入。在正常利率期限結構下,短期利率一般會低於中長期利率水平,所以國債現券的融資成本一般會低於所持國債的票面利息,國債期貨合約通常表現為貼水。
E. 美國國債期貨怎麼報價的121『03.5是什麼意思
國債就是這種數字報價方式 例如 報價為121』064 代表121+6.4/32=121.2 因為使用32進位制
F. 美國國債期貨合約問題
期貨 也是低買高賣才能盈利。
第一個問題,明顯是做反了,當然虧損
第二個問題,如果手續費比差價低的話,應該是盈利的。
G. 怎麼看美國國債的報價
美國CBOT中長期國債期貨的報價方式,稱為價格報價法。
CBOT5、10、30年國債期貨的合約面值均為100000美元,合約面值的1%為1個點,也即1個點代表1000美元;30年期國債期貨的最小變動價位為1/32個點,即代表31.25美元/合約,即1000*1/32=31.25美元;5年期、10年期的最小變動價位為1/32點的1/2,即15.625美元/合約。CBOT中長期國債期貨報價格式為「XX—XX」,「—」空格號前面的數字代表多少個點,後面的數字代表多少個1/32點。其中,由於5年期、10年期的最小變動價位為1/32點的1/2,所以「—」空格號後面有出現3位數的可能。
例如10年期美國國債跌14/32,至98 4/32,收益率4.87%。30年期美國國債跌25/32,至92 29/32,收益率4.96% 。
10年期的跌14/32,即跌14*31.25=437.5 ,至98*1000+4*31.25=98125元,30年期以此計算,分別是跌781.25至92906.25。
為什麼老美喜歡用這種方式報價,可能是歷史習慣吧,以前人們交易的時候可以把金幣分成1/2、1/4、1/8……等等,所以現在老美很多交易的最低報價都是偶數的幾分之幾。
收益率是指投資國債每年取得的利息和價格折算的回報率。相當你持有國債的平均收益,就用收益率*本金。一般以同期存款利率做參照。
H. 假設10年美國國債期貨合約報價為126-175或126′175,那麼該合約價值多少美元
CBOT的中長期國債期貨採用價格報價法。5、10、30年國債期貨的合約面值均為10萬美元,30年期國債期貨的最小變動價位為1/32,5年、10年期的國債最小變動價位為1/32的1/2,CBOT中長期國債期貨報價是按每張債券100元面值進行報價,格式為「XX—XX」,「—」號前面的數字代表整數部分,後面的數字代表多少個1/32。其中,由於5年期、10年期的最小變動價位為1/32的1/2,所以「—」後面有出現3位數的可能。
故此該合約價值=10萬美元*(126+17.5/32)/100=126546.88美元
I. 美國國債期貨1'120與0'300怎樣計算價差
這個交易軟體就可以直接結算的啊
J. 美國長期國債期貨和歐洲美元期貨的報價和合約面值
1000美元×96+31.25美元×21=96656.25美元為該合約價值。如果新合約報價為97-02,則表明文該合約上漲13/32點,就是13×31.25=406.25美元。cbot的30年期國債的最小變動價位為一個點的1/32點,即代表31.25美元(1000×1/32=31.25美元),5
年期和10年期最小變動單位價為15.625美元,即31.25的1/2.